高
高氏在大陆有1400多万人,在各大姓氏中排名18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68%。在福建排名第37位。台湾排名第30位。
渊源
1、高姓图腾是高族的族称。高族首创了观天象危屋华盖“天余”(天脐)建筑形式。像天余的“个”形尖顶,取像天穹。“冋”是立的坛台,或者像高出平地的塬、坝、丘、墟。要观察日月星辰,必须站在高处,视线才不被遮住,坛台有三重或九重,上小下大,像梯形,概栝作“冋”。“冂”为外廓底座,“冂”为顶上坛台平面图。《说文解字》:“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从冂、口,与仓舍同义”。该氏族专长建筑,故以“高”作为本氏族的徽号和名称,久之演变为姓。
2、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傒。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辩证》、《通志》中都讲到:“高氏源于姜姓”。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
3、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也为高氏,也为山东高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
4、出自外族改姓或出自他族。高山族、壮族、畲族、回族等6个少数民族使用高姓。
得姓始祖
高傒。姜太公吕尚的8世孙齐文公(姜赤),赤有一个儿子被分封高邑(今河南省禹川市西南)称公子商,高孙姜傒,是齐国的上卿。姜傒拥立姜小白做齐国的国君,是为齐桓公。姜傒在齐国功勋卓越,有很高的威信。齐桓公封他的后裔世袭上卿,并赐姜傒以及祖父的名“高”为氏。所以高傒被尊为中华高姓的开姓始祖。
入闽迁徙
唐朝咸亨四年(673)高俨,又名高斌,是南北朝时北齐政权奠基者高欢的6世孙,出任延平县(今南平)县令,由晋陵入闽,高俨的4世孙高德文一支迁居福建邵武。
唐天宝年间(742-756)高肇,是春秋战国时期高柴(字子羔,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人之一)的38世孙,携家由吴苏常熟入闽,定居闽中(今福州一带)。据长乐《龙门高氏族谱》载,高肇是春秋时孔子弟子、卫国人高柴的后裔,龙门高氏的祖上由河南迁吴地(今江苏苏州)。至唐初,该宗支又迁居闽中,长子高良器定居于长乐龙门村,成为乐安高姓的始祖,后裔分布于福州、福清、宁德、古田、莆田、同安及广东潮州等地。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极荡,不少地方民众相继南迁。入闽如高钢、高曦等名人,即此系族彦。为姑苏高肇派。
唐朝中和元年(881)高钢,字一清。河南光州府固始人,因避黄巢农民义军战乱,率领家族等人南渡入闽先后迁徙历经24年,于天祐二年(905年),始定居怀安县(今福州仓山区)凤岗里(今建新镇)高宅洋。高钢于后梁开平年间(907-911)特奏举为从政郎。其后迁徙晋江县安平村、安溪县大坪村等地。高姓逐步为泉南大族,贤才辈出。时相继擢第者四十八科,五十八进士。理学家朱熹赠联曰:“后周忠节第,有宋尚书门。”泉南周太史赞曰:“著姓冠巨族,人文甲一邦。”泉州太守王十朋赞叹:“泉南一郡,不如高家一门。”朱熹亲书“有继”二字,此后高姓族人有以“有继”为堂号者。及东渡赴台湾生息。称为安平高家。
唐朝光启元年(885)高曦,随光州刺史王绪入闽,王潮攻占汀、漳两州后,高曦寓居漳州。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1),王审知被封为闽王,高曦父子皆为王审知臣僚,定居侯官县华林坊(今华林路)。建有侯官高氏宗祠一座。高曦在闽越政权中出任高官,家居于斯,故子孙散居福建各地。长子高钦居长乐,次子高旰居漳州,季子高晴居福州侯官;第六世孙高一才分迁莆田。至南宋时,高曦的后裔有一部分迁居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
客家高氏。唐末高姓就迁入汀州府宁化县。五代后周显德年间(954~959年)宁化高懋昭迁居江西石城横江烂泥坑。宋时,高六九自江西抚州迁居宁化县淮土。南宋淳熙十年(1183),高旷随朱熹讲学于武夷精舍,遂定居于邵武。高旷子谭生子三:嶷、嵬、岐。高嶷居尤溪,高嵬居邵武,嵬生三子:文昭、文辉、文章。文辉徙居宁化县石壁林家千家围,有子十郎,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迁上杭县胜运里曹田乡(今蓝溪镇曹田村)开基。高十郎,名作岐,妣沈氏、童氏,生有四子: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高十郎墓在蓝溪镇黄潭村龙磜。百一郎,名高成,号士立,在元泰定二年(1325)考中进士,任潮州兵备参议,裔孙居广东的梅县、兴宁、五华、大埔等地。百二郎裔孙除在上杭繁衍外,还迁往福建武平,广东揭阳汤坑、大埔、丰顺、揭西、五华,广西,台湾等地。百三郎后裔主要分布在上杭、南靖、建宁等地。
宋熙宁二年(1069),高拱、高照兄弟,由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避居福建,直下漳浦九都(今杜寻村)定居。高照先居福清,后裔传衍闽东一带。淳熙十一年(1184),高宏,由河南固始迁徙平潭县苏澳镇罗澳村。
《闽粤赣高氏族谱》:南宋淳熙十年(1183),高旷隨朱熹讲学福建武夷精舍,遂卜居邵武。旷子谭,生三子:嶷、嵬、岐。嶷居尤溪;嵬居邵武。嵬生三子:文昭、文辉、文章。文辉迁居宁化县石壁村,生子十郎。十郎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迁居上杭胜运里,生四子:长,百一郎;次,百二郎,裔孙多衍粤之惠、潮、嘉各地;三,百三郎;四,百四郎,后裔多居闽、赣各地,均奉十郎为始祖。传三世德富(百一郎长子),由漳州迁居宁化大田里丰正村。生三子:长,必英,迁居大浦湖寮;次,必勤,裔失考;三,必善,自宁化迁兴宁刁坊铺油房里;后裔衍五华。德寿(百一郎次子)、伟盛(百一郎三子)均由揭阳迁居梅县。
宋时,高六九从江西抚州迁居宁化淮土;其后裔扩衍至江西石城的小姑。
高耀祖派。据广东陆丰《高氏族谱•流源》,北宋高琼之子高继伦之孙高耀祖与高继和之重孙高重光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因逃“青苗债”,自浙江山阴(今绍兴)徙居福建,分别居福清。漳浦,漳浦开居祖高耀祖孙高登(号东溪)为进士,授迪功郎,广西古县令,为南宋理学家、文学家、著名爱国历史人物,《高东溪文集》载入清《四库全书》。据有关谱牒记载,宋神宗间,王荆公(王安石)行“青苗法”,高东溪之父逋欠公钱。兄弟二人由山阴遁入闽,一居福清,一居漳浦九都。居九都者为高时中,时中生高登,后此系高氏裔胄留居一小部分人在漳浦,其余陆续布居闽南的今龙海、云霄、南靖、平和、东山、诏安,有一部播迁广东潮汕、陆丰、惠来等地,并有旅居港、台和海外的新、马、泰等国家。据悉,高东溪裔孙现在海内外已繁衍10多万人。
南宋时,原居福建邵武的高文辉迁居宁化石壁。据《闽粤赣高氏族谱源流序》载:汉代睦,高洪任勃海太守;唐代时,高洪的第十一世孙高柴赠封为共伯,宋代时又被追封为供城侯。南宋淳熙十年(1183),高柴的裔孙高旷随朱熹讲学至福建武夷精舍,遂卜居邵武。高旷之子高谭有3个儿子:高嶷、高嵬、高歧。其中,宗子高嶷居福建龙溪;高嵬留居邵武。高嵬也有3个儿子:高文昭、高文辉、高文章。其中,高文辉迁居宁化石壁。元元贞二年(1296),高文辉之子高十迁居福建上杭胜运里曹田乡(今蓝溪曹田村),为上杭高氏开基始祖。高十有4个儿子:宗子高百一,次子高百二,第三子高百三,第四子高百四;他们的后裔遍及闽、赣各地。后来,高百一的宗子高德富从漳州回迁至宁化大田里丰正村。高德富有3个儿子;其中宗子高必英迁居大埔湖寮;次子高必勤后裔繁衍情况失考,第三子高必善从宁化迁居广东兴宁坊埔油房里,后裔扩衍至五华。
元朝末年为避时略冬高留神从明溪大吉溪移居贡川岩下,为永安贡川高氏开基始祖。据永安贡川岩下《高氏族谱》载,这一支高氏进闽始祖是高钢,为河南固始人,进闽后定居福州。后裔卜居邵武、尤溪、宁化石壁等地。高留神有2个儿子:高进十和高信十。高进十有4个儿子:高忠一、高忠二、高忠三和高忠四;其中,高忠一、高忠二分别移居尤溪、明溪。永安贡川高氏第四世孙高伯瑶移居三元区莘口镇楼前;第七世孙高仙吾移居永安城西。
明朝永乐二年(1404),高元龙,由江西吉水县入闽清屯军,定居闽清县二十二都。万历十五年(1587)高玉宇自山东入闽,先居长乐县南乡,后迁到省垣(今福州市鼓楼区),后裔分迁鳌峰坊与道山路定居。清朝初期高阿闽,由浙江迁徙入闽,定居福清长安村。清朝乾隆年间高永兴由江苏南京迁徙入闽,定居福清文场村。
(一)邵武高俨支系。南宋末年,高俨的后裔高去,由邵武迁徙临安(今杭州市),徙常州城东。元朝泰定年间高询,出任浙江衢州推官,明清以后子孙散居于各地。
(二)长乐龙门支系。唐贞元十八年(802),高肇的长孙高良器(字元桶)迁到长乐后澳(今航城街道龙门村)定居。13世高汝信迁居锦屿(今长乐屿头村)。15世高士仪迁居福清磁瑶,高士行迁衢州府。16世高克成迁广东潮州。18世高继盈迁宁德,高继原迁古田县。19世高以正迁省城(今福州市)石井巷,其子孙迁福州、罗源、连江、南平等以及北京、天津等地。20世纪高伯均迁宁德飞銮,高伯明迁莆田,高伯综迁同安。23世高景玉、高景志、高景涛 迁三都澳。25世高维奎迁闽侯回峰,高维大迁凤岗(今仓山高宅)。30世高肇政迁闽侯罗洋。37世高依相、高依朗迁台湾。38世高居鼎迁新加坡,高春瑞迁青岛市,高全金、高金俤迁台湾。其后裔迁海外各国。
(三)长乐流水支系。唐朝贞元年间(785-805)高良材、高肇的次孙,初居吴航(今长乐市东渡上元龙前桥畔),后移定流水村(今漳流村)。其后裔居长乐首占孝里村、东关村、龙津村,侯官县洪塘瓦埕村(今仓山区云程村)后街等地。
(四)仓山高宅支系。唐朝高钢迁到瓦岗里高宅村。高钢生高渊,历官评事郎。渊生四子,后裔迁福清、泉州、南安、安溪、安海、古田、永福、邵武、上杭、宁化等地。
(五)侯官高玉支系。后梁开平元年(907),高曦定居侯官县华林坊(今福州华林路)发祥。生三子,后裔迁长乐、漳浦、同安、莆田、南雄、珠江三角洲一带。
(六)漳浦高姓支系。北宋名将高琼的6世孙高耀祖之子高拱迁徙漳浦九都(今杜浔村)。南宋末年,后裔传衍闽南、潮汕一带,还有迁徙泰国、菲律宾、台湾。
(七)闽清感德洋高姓支系。高元龙生子高文浩,文浩生三子:高一弟、高兴鱼、高肖泉。分衍兴、立、成三房。后裔分支下洋斜湾、黄坪桥、大箸、鹭鹚及侨居马来西亚等国家。
(八)福州中山高姓支系。中山高姓一世祖高玉宇,生二子:高文龙、高文凤。后裔名人辈出,繁衍本省及浙江、陕西、北京、上海、成都、台湾及国外。出有名人高士其。
(九)福建客家高姓支系。客家高姓,先祖原居在黄河流域的豫、晋、鲁等省,为世家望族,自西晋“永嘉之乱”始的历次乱中,陆续举族南迁定居闽、粤、赣交界的山地地带。这支高姓与宋朝福建宁德人高颐为共祖。髙颐,字元龄,宋庆元年间进士,历官泉州府惠安知县。其子高伯埙,字汝谐。孙高旷生子高谭,迁居邵武。高谭生三子:高巍、高嵬、高岐。高巍迁徒漳州。子孙分布上杭县茶地乡高屋、黄潭。
入垦台湾
高氏早年就开始播迁两广、海南,明清开始播迁台湾。台湾高姓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属于原住民高姓;二是来自福建各地高姓,被成为“福佬”;三是来自粤东客家高氏。其中“福佬”的人数最多。 郑成功统军收复台湾时,其中随军入台时就有高姓人。但高姓人大规模迁徙台湾垦辟,是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成功之孙郑克爽归服清廷之后。据《台湾省通志•氏族篇》记载:清政府收复台湾不久,福建太平高氏各派就先后入台,择地垦辟,定于淡水,聚族文山一带(今景尾、新店)他们都成入垦地高姓始祖。 泉州、漳州高姓族人迁徙台湾,先后还有在康熙年间,雍正年间,乾隆年间。高姓在台湾的姓氏中,有6000余户,15万多人。其中,台北市最多,占台湾高姓的三分之一。分布较多的镇区依序为:台北市大安区,台北市木栅区、台北市新店、台北市松山区、台北市景美区。分布较多为县市依序为:台北市、台北县、高雄县、高雄市、云林县。从这些迁徙台湾的高姓的先祖渊源上看,其中大部分为是属高钢后裔的各个分支。
郡望堂号
渤海郡:汉高帝时设置。这支为高傒35世孙高洪,东汉渤海郡太守,成为当地望族。
渤海郡:历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称谓,另一为渤海国。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渔阳郡:秦朝时期置渔阳县,其时地在今北京密云西南一带地区。秦、汉、魏、晋诸朝均为渔阳郡。
广陵郡:亦称江都郡、江阳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1072)并入江都。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前205)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
高姓的堂号中除“渤海”与郡望混用外,还有“供侯堂”。据《客家姓氏渊源记载》汉代,高洪任渤海太守,其11世孙高柴,唐赠共伯,宋封城侯,此为高姓“供侯堂”之由来。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江阳堂、扬州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其后裔子孙遂以为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曾担任费城宰(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由是,高氏后代以“厚余”作为高氏的堂号。
祠堂古迹
长乐高应松祠堂,又称高应松忠烈祠,座落于长乐市古槐镇洋布村。始建明洪武年间(1368-1398),朝廷追懿高应松为文忠公,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
火田高厝寨“高氏家庙”,位于云霄县火田镇高厝寨。建于南宋末期,坐北向南,二进一院,悬山顶木石结构,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云城高氏家庙“追远堂”,位于云霄县云陵镇水流沟望安山南麓。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祠堂属悬山顶单檐燕尾式木石结构,总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
高坑卿山高姓宗祠“永思堂”,位于龙海市高坑社东麓。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后第十二世高祖简斋于明景泰年间再扩建。宗祠坐东面西,总面积300多平方米。
长乐龙门村高氏宗祠,是一座经清代重修过的明代古建筑,祠堂前有宽阔的石埕。祠堂依山而建,共有三进院落,逐层升高。
漳浦县高东溪祠,位于漳浦县城绥南。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坐北向南,原为二进三开间一围墙土木建筑,悬山顶,现仅存后进。内祀高东溪塑像。朱文公匾曰:“忠孝两全”。
永安贡川岩下高氏家祠,又名“永锡堂”,位于永安贡川本里,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坐南向北,奉祀入永始祖高留神。历代重修,1984年重建,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楹联典故
渤海一郡九州望;东西南北有同宗。
渤海家声远;龙门世泽长。
——高姓宗祠通用联,长乐市龙门村高氏宗祠联。
渤海家声远;禹州世泽长。
——高姓宗祠通用联, 武平县高氏宗祠联。
从安海、溯渤海,海阔渊源远;由凤山、迁平山,山秀人文多
——高姓宗祠通用联,福安溪县大坪乡高氏宗祠联。全联典出本支高姓族人的迁徙历史。
孝子三年泣血;郡王八战铭功。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高柴,孔子的弟子,性情仁爱,对父母孝敬,为双亲执丧礼,泣血三年。下联说唐代南平郡王高崇文,治军有名。驱吐蕃犯兵有功,封渤海郡王。剑南西川节度使刘阀反乱,他率兵讨伐,在鹿头山八战八胜,活捉刘癖。
族谱文献
闽台著名族谱有《漳浦高氏族谱》,始修于宋嘉熙元年(1237),明永乐十九年(1421)及历代续修,现本修于清顺治四年(1647),共4卷。卷1宋明两朝序,卷2世系图,卷3有讳字、昭穆、婚姻、男女、生卒,卷4墓志铭、传记等。世系始记于一世(高登),止于廿世。谱载唐中和元年(881),高纲由光州固始避乱入闽居怀安凤岗(今福州)。宋时高登迁漳浦,为漳浦始祖。名人高登(1104-1159)字彦先,号东溪,漳浦人,宋绍兴二年(1132)进士,南宋学者,著有《东溪集》。龙海《高氏族谱》为泰国高氏宗亲总辑,始修于宋嘉熙元年(1237),明永乐、弘治、嘉靖、永历九年、清顺治重修,嘉庆间高岚增补为钞本。本次重辑是以清牒为主,补录高氏衍派闽、粤、台及海外分布情况,共4卷。卷前附录有泰国高氏宗亲总会物刊部分篇什、像图;卷1至卷4系原钞本;卷1列诸序文;卷2刊世系宗支图;卷3辑讳字、昭穆、婚姻、男女、生卒、墓穴;卷4载传记、祠记、寿序等文篇。推崇始祖高登,于谱序、像图及传志中多有称颂,并辑录有宋朱熹《乞褒录高登疏》一文。高登为一世始祖,居漳浦;传五世至一举,宋绍定三年(1230)迁住龙溪乡山(今龙海海澄)。石狮《霁江高氏三房第六支谱》,内载开基祖高一清,自光州固始入闽;入泉开基祖高镒公为安平四厅祖,镔公为安平长房祖,蔷公为永宁肇基祖。续修谱续载有分居台湾的启马一支。光泽《高氏家录》为清代高澍然辑,清道光间刻本,不分卷,共3册。福州《中山高氏家谱》为清代高福康等修,《高氏族谱》永安贡川岩下族谱,始修于清乾隆九年(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