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高级搜索

简介

最早的一支系以官为氏,是周朝乐官钟师的后代。钟姓约占汉族人口的0.39 %。在大陆姓氏中居于第56位,在福建排名第48位。台湾排名第37位。

渊源

1、钟,本义是乐器。在金文中“钟”有二形,一形“从金从童”,金表示材质,则表示钟能发洪亮之音,也表示由强壮的少年正在敲钟之势,表示响器。另一形“从金从重”,重表示有重量,也表示钟为中空之器,表示容器。古代从事制造钟器和能运作钟乐器的氏族,以钟为氏族的原始图腾,以钟命氏族和族徽。

2、据张澍《姓氏寻源》认为钟姓最早的一支系以官为氏,是周朝乐官钟师的后代。

3、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代,以邑为氏。源于周朝时代的宋国君偃的三弟公子烈,周赧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三国联军攻灭之后,公子烈避奔到许州(今河南许昌)改子姓为钟姓。

4、出自嬴姓,为钟离氏改钟氏。周代伯益的后人封钟离国,春秋时被楚国吞并,国人称钟离氏。是为安徽钟姓。

5、出自姬姓,湖南《蓝山钟氏族谱》记载:出自周族,周礼春宫大宗伯之属,有钟师掌金奏,宗伯之属官,六十皆同姓。春秋末叶,子孙失其世袭官职,散居列国,因此以钟为氏。楚有钟仪,世为乐官。

6、出自姬姓,西周康王之子子期善知音,任康王伶官,子期之孙名建,为昭王司乐大夫,昭王以建之先世采食之地钟赐姓。

7、少数民族有钟姓。最多的是畲族,秦时迁到湖南钟水流域的钟离人融入当地土著,形成畲族钟姓生民,后移入粤闽浙。传说是高辛氏的后裔,他们的始祖盘瓠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别姓盘、蓝、雷,一女名叫龙郎公主,当地一个叫钟志深的人入赘,与龙郎公主结婚,民族成分由汉为畲,姓为钟。畲族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数省。

8、此外,羌族、满族、蒙古族、白族、彝族、回族、裕固族等也有钟姓。

另外,在大陆少数地方和台湾有鍾(钟)与鐘两姓区分,尤其是在台湾有以“鐘”姓登记身份证。据《姓苑》记载:鍾(钟)与鐘同,鐘姓是因笔误,实际为鍾(钟)姓。

得姓始祖

1、微子,子姓,名启,约生活于公元前11世纪,是商纣王帝辛的庶兄。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相传上古帝的妃子简狄。简狄吃了燕子蛋以后生下了契。后来契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传至商纣王时,有一庶兄名启,被封于微,见商朝管理不好,上书商王,商王又不听,于是出走。

2、公子烈同宗同源的宋桓公三子遨为宋襄公委派出使晋国,生子改姓伯名扈。他的孙子伯宗任晋国大夫,因忠直敢谏而得罪了执政的郤氏而被杀,伯宗子州犁出奔楚国,仕于楚,官太宰,食邑于钟离小国(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20里),子孙遂姓钟离。

3、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的大将钟离昧,在项羽失败后,遭刘邦追杀,自刎而死。其次子钟离接为避父难,于公元前201年,在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去离单姓钟。他是继钟烈之后又一支钟姓的受姓始祖。

入闽迁徙

钟姓入闽始于晋代。东晋亡于刘宋,有钟圣移居上元(今属江苏南京市),钟善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钟贤迁居虔州(今江西赣州),贤子钟朝,因督兵入闽,立籍宁化石壁村。在东晋末年,南迁到江西虔州(赣州),先住阳都,后奉南朝宋武帝刘裕之命,入闽平定“六戎之乱”(六戎即绕夷、老白、耆老、鼻息、戎央、天刚),后为闽中都督。后钟贤奉诏入蜀为官,殁于蜀,其子钟朝,字会正,袭父职,南朝宋明帝(465-473)年间,携家人在鄞江白虎村(今长汀县白石村)定居。钟贤成为闽、粤、赣、川、浙、桂、台等省及海外客家钟氏的大始祖。钟永泰主编《上杭县钟氏族谱》:以气公为颍川一世。至廿六世简公,生三子:善、圣、贤。东汉初,宫廷大臣霸权,建立田庄,赡养奴隶,压迫农民,简公一家被迫南迁,长子善,字嘉伟,迁浙江会稽(绍兴);次子圣,字嘉壁,迁上元(江南江宁);三子贤,字嘉峦,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甲寅(有谱作东晋元熙二年庚申),携妻儿一家三口从江右过江,初到古虔州(赣州)之竹坝畲居住,因地脊人众,不易谋生,遂辗转入闽,先居宁化石壁寨,后,又迁闽中鄞江,为鄞江钟氏始祖,裔孙衍播闽、浙、粤、赣、皖、川、桂、台等省地。

南朝末有钟士雄,曾为南朝陈伏波将军,史书称其为“岭南酋帅”。唐初,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随从将佐有钟德兴,后在福建安家。

颖川《钟氏族谱》中的上杭茶地久太乡族谱序记,祖地本为河南浒州,后经江西虔州入闽,始祖叫钟贤:“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54年),甲寅五月二十日辰时将家眷迁彼异邦,过江避难,行至虔州居住,安家乐业因于僻处,不堪安业,移寓福建汀州府白虎村。时至礼公时,钟家迁来汀州住有三十九代,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因朝廷圣旨,欲造迁府场,要我九龙岗马氏祖婆故地辟为汀州府衙,要将白虎村宅地辟为县衙,礼公无奈遂将三千六百贯文粮田舍入开元寺去迄,上司将射箭坝官地二百贯文田扒换祖堂房屋地基,祖公遂移徙至南岭山开山秋坑,而恭、宽、廉、敏、惠、节遂迁江广等处。”钟贤于东汉初年入迁闽西,并且站住了脚,而且后来被土著攀附为姓,则是南迁汉人与山越的成功融合,后来唐玄宗时汀州刺史陈剑移筑府衙,可以视为南迁汉人与钟姓土著的一次冲突。钟姓虽败,依然留居闽西。所以畲族钟姓发祥地福安坂中大林钟姓族谱记载,其迁入前的祖居地是汀州上杭,迁入时间是唐五代,始祖钟彦江。

族谱记叙则较为详细。比河洛人陈政、陈元光更早进入客家祖地闽西的南迁汉人六姓,其中,钟、蓝、雷、陈四姓融入当时“蛮獠”土著中,后来有的还成了土著的首领,如晋代的雷忠、雷日斌,唐代的蓝奉高、雷万春、钟全慕、陈本等。钟、雷、蓝还被以后的畲族攀附为姓。

钟贤奉诏入蜀为官,殁于蜀。钟贤之子钟朝随父入闽,父奉诏入蜀后,钟朝袭封都督大将军。南朝宋明帝年间,他在鄞江白虎村(今福建长汀白石村)定居。钟贤成为闽、粤、赣、川、浙、桂、台等省及海外客家钟姓的又一始祖。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随从将佐有钟德兴、钟招等。后在福建安家。

钟姓的64世(或说钟接的37世)孙钟盛,字全慕,在唐昭宗时由河南到汀州任刺史。《新唐书》载,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建州刺史徐归范,汀州刺史钟全慕叛附于王潮。”

《长汀县志•循吏传》载:“钟全慕,唐昭宗时为刺史,王审知喜其骁勇有谋略,分汀州使守之,祀名宦祠。”钟全慕任汀州剌史10余载。闽王王审知死后,王氏家族内部纷争,诛杀异姓。钟全慕由是避乱隐居长汀濯田的同睦坑十余载。后南唐国兴起,钟全慕受南唐国的重用,累官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卒后南唐主赐赠尚书令。

另据民国《长汀县志》载:“钟全慕,唐昭宗时为刺史,王审知喜其骁勇有谋略,分汀州使守之,祀名宦祠。”钟全慕之孙钟翱,字理政,《长汀县志》说:“钟翱,全慕孙,具经济,善骑射,继全慕为刺史,官至金紫光禄大夫。”钟翱墓在长汀县濯田镇同睦坑,墓碑文曰:“唐一世祖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累官节度使汀州刺史赠尚书令理政钟公妣王、朱、赖夫人墓。”墓前碑联为:“典郡传芳绳其祖武,肇家启绪贻厥孙谋。”长汀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加以保护。钟全慕裔孙播迁闽、粤、赣、浙、台。钟姓入闽西还有其他一些支派,如钟响,自颍川迁赣州宁都再迁汀州宁化等。

明时,少数民族钟氏,由闽罗源分别迁居平阳旺庄、书阁、桥墩、莒溪,后裔散居平阳、苍南、泰顺、文成等地 (《温州市志•少数民族》)。

钟全慕裔孙播迁江西、广东、福建、浙江、台湾等省,被尊为入闽始祖。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福建解元,上杭官庄人钟大受倡议建造上杭钟氏总祠,乾隆四十二年(1777),总祠建成,奉钟全慕为始祖。“至吾汀之有钟姓,则始于六十四祖全慕公讳盛。盛公于唐昭宗时为汀州刺史,遂居于汀。汀祠追远堂、杭祠敬和堂皆以公为始祖。”

四川成都《钟氏族谱》载:唐初,酉公携家渡江居金陵,后徙虔州。钟朝放官福建,家宁化石壁。至宋朝,理公携家徙居广东省长乐。强公移潮州府程乡县。长乐县南街塘湖村是文进公发祥之地,称为塘湖分派。文进公十三世孙宁哉携妻曾氏,于清康熙庚子正月,自粤迁蜀,先居重庆府永川县东山寺侧,后迁威远。乾隆乙丑九月,再迁成都府华阳县置家立业。

《梅县志》载:唐末,因战乱,钟氏子孙流徙各地。到北宋神宗时,钟接之九十六世孙友文、友武、友勇、友盛兄弟避乱外流:友文居武平象洞;友武生三子:长子钟刚,徙居宁化。次子钟理,迁梅州。

上杭《走进客家》载:钟氏入杭大致可分为二脉三系。一脉为朝正之孙钟毅(中都古坊)、钟密(茶地乆泰)二系;一脉为理政后裔德义(亦名德二郎,南阳南岭)系。元朝至正十年,钟密之孙四五郎迁上杭胜运里上坑塘赤竹山(今茶地乡久泰村)居住,是为久泰一脉始祖,裔孙迁福建上杭、长汀、武平、宁化、建阳、广东梅州、梅县、大埔、潮州、江西吉安、上犹、修水、瑞金、南城、广丰、崇义、寻乌、浙江泰顺、温州、龙泉、湖南平江及台湾、新加坡等地。

闽东地区畲族钟姓宗谱均称祖籍是广东潮州凤凰山。他们是从广东登船,到连江马鼻登陆的。但如从各自留下谱牒看,他们来源较复杂,共有23支。最早迁入区内的钟姓是闽东畲族钟姓福安坂中的大林钟姓,系唐五代间从上杭迁入。其后裔法广于明景泰年间由金溪玉林迁福安西门外五都眠山岗。其曾孙钟熙生5子分迁各处。长子聪、次子明分别于(1516)迁居大林和山头庄;三子朝于迁白石源;四子听于迁大留;五子乐于迁侯官汤岭(后裔返迁福安)。福安坂中畲族乡大林村,为闽东畲族钟姓发族地,钟熙也被畲族尊称为钟熙侯王。其次是福鼎畲族钟姓,始祖舍子,系建宁右卫所一下军小旗。永乐二年(1404年),总旗邵佛保率钟、喻、丁、宣、易6姓到福宁县(今霞浦县、福鼎县、柘荣县地)店下屯田。钟舍子别迁西岐夏家楼,后裔成祖复分迁于西岐西兜月梳洋发族。其三,宁德金涵乡上金贝钟姓,祖可成,明崇祯十年(1637),从罗源县迁入,后分迁于游家塘、下房、下金贝、鸟屿、院后、白岩北山等处。

据《钟氏族谱》记载,钟姓九十四世孙友文公之弟友武、友勇三人均反对王安石变法,故罢任归田,留下(堂)兄弟14人各流八方有“钟半县、李半街”的说法。意思是说,姓钟的人占了半个县邑,李姓的人占了半块街市。其中钟毅武平大溪“钟”之始祖。钟密,武平乌石岽“钟”之始祖,子孙居武平南门乌石岽、上杭梅溪寨,广泛分布全县各乡村及广东蕉岭等。

唐代宗末年,钟礼长子钟武任山东博州太守,把家从井秋坑迁到了福建武平县象洞千家村。200多年后,武平钟氏出现了空前的繁盛。钟烈第42世孙钟山(1001-1064)生3子:友文、友武、友勇,钟山二弟钟岱生1子友盛,兄弟4人先后中进士。友文生3子:毅、密、察,友武生3子:刚、理、齐,友勇生5子:裕、温、柔、中、正,除钟柔外,其余10人全部中进士。友盛的3个儿子发、强、庄,也都是进士。

据1995年钟永泰、钟达雄等先生主编的《颍川郡上杭县钟氏族谱》记载,大致可分二脉三系。一脉为朝正之孙钟毅(中都古坊)、钟密(茶地久泰)二系,一脉为理政之后裔德义(又名德二郎,南阳南岭)系。

元朝至正十年(1350年)钟密之孙四五郎从长汀南岭(今上杭县南阳镇南岭村)迁上杭的胜运里上坑塘赤竹山(今茶地乡久泰村)居住,是为久泰一脉始祖。四五郎生有六子:长子四七郎迁武平象洞,其后裔迁上杭的上登、小泮、滩下、文光、梅溪、小磜、石砌、九洲(湖坊)、玉女、谷坑等地。次子四八郎之子五三郎生有九子:千一郎后裔居久泰、湖坊、碧田;千二郎迁广东梅州;千三郎迁才溪大贵;千四郎迁长汀;千五郎、千六郎迁中都后去向不明;千七郎先迁庐丰安乡滩下后在中都古坊定居,其后裔又迁浙江泰顺;千八郎迁武平;千九郎先迁庐丰滩下,其裔孙又迁官庄。三子四九郎迁广东梅县。四子三十六郎迁江西赣州。五子三十七郎迁广东潮州。六子三十八郎迁江西吉安,后裔再迁湖南平江。久泰钟氏外迁的还有:胜清迁江西上犹,鸣旺迁江西寻邬,鸣英迁江西修水,钟勋迁浙江平阳,后裔迁泰顺,翁儒、清秀、昌秀迁浙江温州,廷章兄弟迁浙江龙泉,文泰迁上杭南阳双溪,后裔福庸、福文又迁广东大埔长富、长窖一带,新飞迁顺昌县大干乡,德玉迁新干坡。久泰一脉其他村外迁的还有:小泮村准云迁永安市洪田乡;石砌村景安迁江西瑞金;九州村湖坊钟孟迁长汀三洲村;上登村春泰等迁宁化湖村、水茜等地;碧田村美修、茂祥迁宁化;大贵村文洪迁建阳,文怀迁江西步城;福全村祥昌、金生、锦生迁长汀,德尚、德辉迁武平,达贵迁江西广丰白石坑,金灿迁江西崇义,兆来迁江西瑞金,国丰迁宁化,铭昌、旭昌迁台湾。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钟矸(千七郎,钟毅的八世孙)从武平象洞迁至上杭中都古坊(见明崇祯十年中都古坊12世纪万里《重编钟氏族谱序》。钟矸为中都古坊(古称来苏里)钟氏始祖,死后葬宫前村对面主背岭乌石垅燕窠穴“绣花针槽”形。钟玕妣饶氏生子三九郎。三九郎妣吴氏生六子:长子百七郎裔住中都罗迳、下天迳、上都流光。次子百八郎后裔住中都古坊和部分迁往福建浦城。三子百九郎妣赖氏生四子:后裔分别居住本县的中都古坊、陈坑、瑞香、前锋、南阳双溪、太拔坵辉、茶地大燮等地。四子百十郎后裔住古坊村。五子百十一郎后裔分迁上杭县城、白砂及广东梅县。六子百十二郎后裔迁白砂黄蕉坑,后裔再迁安溪湖上、德化炉口等地。古坊钟氏后裔外迁的还有:富太迁湖南湘潭,长生迁沙县红霞,文信迁长乐,立环迁江西,詹章定居美国,润章、达和、达标迁台湾。

五代以至宋、元、明时期,漳州、泉州、宁化等地,广东的南海、南雄、蕉岭、湖州、梅州、兴宁等地均有钟氏的聚居点。

入垦台湾

据武平《钟氏族谱》载,钟武裔孙从明朝年间开始从两个方向向台湾迁徙。钟氏入垦台湾有13世奕德,14世乾辉、乾让、乾秀、乾升、乾材、乾桂、良伟、良迁,15世盛怀、盛美、盛铎、盛旺、盛梅、盛通、盛崇兄弟七人奉母练氏在苗栗县立业;清朝年间迁台有17世真华、真德、真玉、真正、石雄、元彩,19世荣瑞、有橑、绍英、尚英、球殿,20世礼堂、孟鸿、孟凤,21世榕林、榕樟、善禄、文金、贵仁、大宗(在台湾改名为荣宗)、朝生、锦贤、在清,22世锦平、保林、有禄、银成、近梅、捷思、绍平、绍良、鸿明、栽莲,23世永铨、成梅、允聪、徐勋、钦华、福天、友忠、登科、松生、明胜、占魁、铭祥、启照、亮钦、祖安、利年、占成,24世青弘、祥福、俊辉、日成、伯茂、腾贤、思双、永龙、加芳、通达、淑和、加荣,25世森鉴、启贵等。据上杭《颍川郡钟氏族谱》载,去台人员有:觉音、纯良、国谟、招耀、达标、德辉、旭昌、碧辉、胜魁、永成、志道、启文、启培、麟音等。清雍正年间,福建诏安钟田佐入垦今云林;海澄钟龙入垦今澎湖县。清乾隆三年(1738)梅州钟沐芳,偕妻子儿女渡海赴台,立业台湾。乾隆年间,福建龙溪钟昭官入垦今台北三重;钟水生入垦今嘉义;钟荣入垦今嘉义竹崎;钟益入垦今云林虎尾;钟朝入垦今台北淡水,后裔移居嘉义梅山。泉州钟良生入垦今台北三芝。嘉庆年间,武平钟秀派下钟书文入垦今台湾头份。道光年间,安溪钟中义入垦今台中后里;钟省德入垦今台北板桥;钟区入垦今台北坪林;钟荣苑、钟荣兰、钟进芳、钟金聪、钟墨、钟子笑等安溪先民入垦今宜兰礁溪一带。此后,除福建以外,广东的钟姓人继续渡过台湾海峡到台湾谋求生存。钟姓子孙遍及台湾各地,分布较多的县市依次为:屏东县、桃园县、台北市、台北县、苗粟县,分布较多的乡镇市区依序为:商雄美浓、屏东内埔、桃园中坜、新竹市、桃源龙潭。

郡望堂号

颖川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颖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县。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封以东,尉氏以西,密县以南,叶县、武县以北的地区。

竟陵郡:秦置郡,治所在今湖北潜江西北,西晋时封江夏郡置,治所在石城。南朝宋时相当于今湖北钟祥、天门、京山、潜江、沔阳等地。

四德堂:春秋楚、郑交战的时候,楚国钟仪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晋国。晋国公在军府见到了他,晋国公问:“那个被绑着、戴着楚国帽子的人是谁?”钟仪说:“楚国的俘虏。”景公又问:“你姓甚?”钟仪说:“我父亲是楚国的大臣。””景公命令手下的人松绑了钟仪,给他琴叫他弹,他弹了一首楚国的音乐。景公又问:“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钟仪说:“王作太子的时候,有太师教导他,太监伺候他。清早起来以后,象小孩子一样玩耍;晚上睡觉。其他的我不知道。”范文子对景公说:“这个楚国俘虏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说姓名二说他父亲,这是不忘本;弹琴只弹楚国的音乐,这是不忘旧;问他君王的情况,他只说楚王小时候的事,这是无私;只说父亲是楚臣,这是表示对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旧是信,无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这四德,给他的大任务必定能办得很好。”于是晋景公以对外国使臣的礼侍他,叫他回楚国谈判和平。

此外,堂号还有颍川、知音、敬爱、大宗等。

祠堂古迹

云霄钟氏祖祠,位于下河乡坡兜村。始建于明末,为二进三开间土木建筑,悬山顶,坐南向北。是云霄县畲族支派宗族,联疏远敦族谊的象征性祖祠,今保存尚好。

武平县“钟氏总祠” ,又名睦族祠会正公祠。是赣、粤、闽钟氏后裔在1928年为纪念南迁江西肇基祖贤公、朝公父子兴建的。

武平象洞龙源宫,是为了纪念宗功臣钟友文、友武、友勇三公的宗庙,公元1111年始建,三次重修,至今宫庙仍存,香火旺盛。

上杭钟氏家庙,又称“敬和堂”,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官庄钟大受倡议在县城东门创建,追祀钟全慕为始祖。钟大受为总祠落成作《建造家庙序》。嘉庆四年(1799),总祠失火被毁,嘉庆六年(1801)商议重新筹建。总祠占地约600平方米

霞美畲族村钟氏家廟,晋江市内坑镇霞美畲族村。始建五、六世大明孝宗弘治丙辰(1496) ,武宗正德戊(1508)立匾衬祧峻工。历代重修,改变明式皇宫木结构雕刻模样,修改在石料栋梁放有三通大门。占地面积 1800多平方米。

福安大林钟氏宗祠,位于福安市坂中大林畲族村。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清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为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梁架,土木结构。占地面积710平方米。

永安青水钟氏肇基始祖祠,“龙安堂”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该祠位于祭头村盖竹洋,占地面积3亩。

尤溪西滨后坪钟氏祖厝,清初,钟世辉、钟世耀兄弟迁徙至尤溪西滨后坪村开创祖基,名曰“新景坊”。

濯田三将公王庙,长汀县濯田镇同睦村中央,据传,三将公王庙为唐代都统使、汀州刺史钟翱,于唐末为纪念其祖父钟全慕身边屡立战功的三位家将所建,历经风雨沧桑已有千年历史。历代多次维修。为土木结构,青瓦屋面,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

楹联典故

望居长社千秋裕;源自钟离万世昌。

——钟姓通用楹联。

颍川郡竟陵郡孙支挺秀;四德堂敬爱堂祖德流芳。

——全联典出钟姓的郡望和堂号。

金生颖水万年秀;重比泰山千古存。

——此联为鹤顶格嵌典繁体字“鍾”(钟)姓的析字联。

一曲琴音留太古;八分书法冠群伦。

——钟姓宗祠联。上联典指春秋楚钟子期。联典指三国魏钟繇。

颍地发祥,山水知音,系本镇平兴事业;川源瑞气,鹤鸿书法,支分台岛振家声。

——此联为台湾省钟氏“颍川堂”堂联,联以鹤顶格嵌“颍、川”堂名,表示钟氏郡望。

颍川辉映万古松;川水源远流九州。

——漳州钟氏“纯蝦堂”联

木本同一气,有山培植枝叶繁茂于西桥;水源分三派,颍水钟英波涛环绕于东溪。

——绍安钟氏“追远堂”

世稽微子,迁赣迁闽迁粤;瓜瓞绵绵开二千年基业文分闽粤江吴;到处钟灵毓秀分支传宋代,从此越赣逾湘;由闽播粤,朝宗颍水溯源流

——长汀钟氏宗祠联

族谱文献

闽台钟氏族谱有《颖川钟氏支谱》为钟晋书修撰,今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武平钟氏钞本,不分卷,共2册。第一册辑序文、谱规、颖川钟氏同源分派图、源流考、祠宇、名山、名胜便览、绅衿题名及世系;第二册续刊世系。谱载商微子为始祖,秦时楚将钟离昧长子接始单姓钟,居颖川,为颖川钟氏始祖。晋钟会正自赣州迁闽,居宁化。至唐钟武,移居武平象洞中坊,为象洞钟氏发轫始祖,衍传一族。清道光间,钟德隆移居瞻阳田心里开基。有《钟氏族谱》永安青水畲族乡族谱。始修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第六世孙茂椿、茂榜等主持并校定;历代重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启文总纂。共8卷,内容有序文、凡例、家训、家规、源流、历记、世系、建筑、田赋、名胜、山林、水利、教育、选举、祀祠、礼俗、艺文、谱跋、对联、大事记、传赞等。有福建畲族《钟氏支谱》,不分卷,谱中无氏族迁徙过程的记载,仅有一篇修纂者序,各支房的世系图数十支。主要分布在福州、侯官、闽县、福清、罗源、永福、福安、宁德和江西萍乡等地。《颖川钟氏族谱》尤溪西滨后坪族谱,始修清乾隆二十四年(1777),钟朝祚编撰。1994年续修。漳州《纯嘏堂钟氏族谱》钟萃一重修,原谱残缺不全,钞本。以漳州府教授钟道器为一世祖,开海澄冠山钟氏大宗。

© 福建两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闽ICP备17021731号-8
推荐浏览器:IE9以上、谷歌浏览器、360极速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