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谢姓在中国大陆汉族姓氏中名列第二十三位,约占中国大陆汉族人口的0.72%,在福建排名第十四名。台湾排名第十三位。
渊源
1、据《元和姓纂》载:谢,姜姓,炎帝之后,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后失爵,以邑为氏。“周异姓国:……谢氏,姜姓,炎帝之裔。”《万姓统谱》卷一:“谢,陈留,商者。炎帝之胤。”
2、据《世本•氏姓篇》载:谢,任姓,黄帝之后。据《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谢姓另一源为黄帝后裔,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世本》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记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这是谢姓出于黄帝的最早说法。
3、他姓改姓。两唐书《谢偃传》记载,隋末唐初有谢偃,卫州即今河南卫辉市)人,他在隋朝任散从正员郎,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应诏对策高第,被太宗李世民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又调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献赋,以能得规讽之意,受到太宗的称赞。当时有李百药工诗,而谢偃善赋,人称李诗谢赋,可见谢偃以文学知名当时。谢偃的祖辈本姓直勒,《旧唐书•文苑传》说,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齐任散骑常侍,改姓谢。
4、少数民族谢姓。据研究,他们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迁荆山一带的谢人,约在战国时迁居涪陵,与巴人杂居,有的融入巴人。据晋人常琚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说,蜀后主延熙十三年(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乱,被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分赢弱配督将韩、蒋,名为助郡军。遂世掌部曲,为大姓。晋初,移弩士于冯翊莲勺。其人性质直,虽徙他所,风俗不变,故迄今有蜀、汉、关中、涪陵,其为军在南方者犹存。”
得姓始祖
1、炎帝,世称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为世代所敬仰,也被谢姓奉为始祖之一。关于谢姓的先祖来源,许多姓氏书都说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后裔。《元和姓纂》曰:“谢,姜姓,炎帝之胤。”
2、申伯,谢姓族谱中均认申伯为始祖,申伯之申乃诸侯国名,伯指申国的等级为伯爵级。申伯姓姜,周宣王五年(前823年),王舅申伯因平定北方叛乱之战功,周宣王将谢邑(今河南南阳、唐河一带)赐封给他,申国的版图也因此扩大为侯爵级(申伯之子、孙均为申侯)。后来,申被楚灭,子民以邑为氏称谢姓。
3、伯夷为谢姓的得姓始祖。史书记载,伯夷和叔齐兄弟在武王灭商后,“不食周粟而死于首阳山”。就是说为守节气,宁愿饿死也不吃周朝的食粮,而死在首阳山。周成王非常敬佩这位守大节的圣贤之士,把他及其后裔封到申国,被称为申伯。周厉王时娶申伯的女儿为妃,生了个儿子就是周宣王,周宣王继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陈留郡谢邑(即今河南南阳一带),建谢国,公元前680年前后,谢国被楚国灭掉。其子孙以国名邑名为氏,称谢氏。史称陈留谢氏为正宗。
入闽迁徙
据《八闽通志》、《福建通志》记载:西晋永兴二年(305年),谢永任晋安郡太守;东晋太宁年间(323—326年),谢栌任晋安郡太守;东晋隆安二年(398年),谢景兴任晋安郡太守。南北朝时,谢扬于宋泰始五年(469年)、谢景于齐永明七年(489年)、谢茂于梁天监九年(510年)先后出任晋安郡太守。而谢微(齐隆昌年间)、谢融(齐末)任晋安郡内史。谢嘏于梁太清年间、谢竭于梁末任建安郡太守。据上述记载,他们是最先入闽为官者,其后裔当留居福建。
唐朝入闽居古田者为谢成。居建宁者为谢善宰,后裔分布闽西建宁、宁化等地,为闽西一大宗姓。居霞浦者为谢文仕,后裔分布在霞浦、宁德等地,是闽东一大宗姓。居泉州、晋江者为谢韬,后裔分布在泉州、晋江、安溪、南安等地,亦是闽南一大宗姓。谢瑫因避黄巢乱,离会稽郡建昌原籍而迁居泉州北门清浦。韬孙谢膳,字文吴,宋开宝六年(973年)进士。生二子,次子谢徽,官金紫光禄大夫,建金紫府。谢徽次子谢仲规,字子方,宋皇佑元年(1049年)进士,左朝散大夫,受赐金鱼袋,建金鱼世家于泉城内,俗称“谢衙巷”(明时称“金鱼巷”),宋时已成一大望族。
唐末入闽的还有谢肇,字景初,任福州太守,其曾孙谢贞吉迁邵武。至于唐末随王审知入闽者:谢彦时居霞浦,后裔分布霞浦、柘荣等地;谢淇居福安,后裔分布福安、古田、宁德、福鼎等地;谢文乐居宁化、松溪;谢望居建宁,后裔分布闽西,且繁衍到江西、广东;谢英居仙游,后裔分布仙游、莆田、永泰等地;谢荫隆居将乐,后裔分布闽北将乐、邵武、沙县、明溪、永安一带;谢澄源居宁化,后裔分布宁化、龙岩、连城、上杭、漳州及粤东等地。
唐僖宗时(874-888年在位),谢文乐,字季远,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兄弟自大梁徙杭州;王审知闻其才,奏准封其为判官,文乐兄弟遂携家入闽,为王府长史,其子望、孙彦斌相继为黄连(今宁化)镇将。
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的谢澄源与祖正吉、父得权,由河南光州固始迁邵武,复迁宁化石壁。《谢氏報德堂谱》载:澄源,原名四十五郎,自光州固始迁汀州宁化县石壁溪,生子十一郎,宋建隆二年迁连城曲溪口,复迁上杭州谢峰溪。
宁化《谢氏族谱》(民国壬戌十修)载:谢氏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汉晋以来,名贤代出,唐季文乐(十六郎)任藩长史,从王审知入闽,为黄连镇镇将,因家绥安。文乐(十六郎)生子望。望生子彦斌,袭黄连镇镇将之职,至宋,讳诇者,官汀州守,以循良擢大司成。长子黼,官太僕卿;次子黻,官太常少卿。至宋末,智生五子,而一郎派居五,故名五一郎,肇基宁化为始祖。一郎生四郎。四郎生三子:七郎、八郎、九郎。八郎入归化;九郎迁连城。七郎生二子:咸儀、宣儀。咸儀生秀聰;宣儀生元义、元礼。元义生泂卿、顺卿;元礼生源卿。其后分衍成八房。明万历辛丑于城南建顺卿公祠;于清康熙丙戌在城东建泂卿公祠;康熙壬辰始在城西郭外建一郎公祖祠,形为出水莲花,历十一载方建成。堂号宝树堂。
宋朝时入闽者主要有:谢均兰迁永定山前;谢受甫,字玉贤,居顺昌水南;谢宗贺居邵武,后裔迁宁化石壁、永定高陂塘等地;谢星,字林寿,南宋理宗时官居殿中侍御史,因忤权贵被贬玉融州(福清),致仕后隐居平潭君山岚下村,称“东岚谢”,其后世人才辈出,其中知名的有明朝四川巡抚、刑部左侍郎谢士元,明朝户部尚书谢杰,明朝广西布政使谢肇浙,清朝内阁中书、白鹿洞书院山长谢章铤等,后裔分布长乐、闽侯、福清等地。
以东晋大司马谢裒(音póu)为远祖,谢裒生三子:奕、安、据。宋时,谢奕裔谢澄源,从光州固始入闽,居宁化县石壁。谢澄源生三子:长子幼殁,次子十一郎,三子十七郎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从宁化县经连城县曲溪迁上杭县古田里荣屋地(今古田镇荣屋村)。谢据裔谢琚,宋理宗(1225—1264年在位)时为福建邵武太守,卒于官,遂家于邵武黄基堡,孙谢太宝,字式闻,定居武平县万安。连城县谢氏人才辈出,谢凝道、谢邦基父子先后在清嘉庆年间中进士,“父子进士”在客家人中传为佳话。谢邦基与民族英雄林则徐,同时为嘉庆辛末(1811年)科进士,俩人交谊深厚,据《连城谢氏族谱》载,林则徐为冠豸山谢氏的“东山草堂”题匾《江左风流》,给谢邦基的胞弟谢邦钧(字小田,拔贡)题写对联:“乔梓联辉推玉笋,埙箎递奏贡金门。”谢邦基去世后林则徐还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南宋随文天祥部入闽的谢枋得后裔,兵乱失散后,散居龙岩白沙、宁洋等地。宋理宗时名宦谢琚之后,谢琚在邵武为官,因家邵武黄基堡。谢申伯七十二世谢开宣裔,宋淳祐年间,谢开宣由京官谪连城县令卜居田心。
入垦台湾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朝廷颁令实行“内地水师营分兵丁轮班戍守”澎湖,东山铜钵村有不少谢姓族人参加。如谢茅友等,后定居澎湖,卒葬澎湖。东山铜砵村谢姓开基祖为漳浦赤湖锦湖堡谢鸿基和海澄县石塘村谢却,于明世宗年间先后迁至诏安县五都(今东山县)铜砵村,建祠堂“五常堂”。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的部下有任工官的谢贤和任州官的谢岩,他们二人于1664年前后到达台湾,是载于《台南市志•人物志》的、早期入台的谢姓人。清侯官人谢金銮,字巨廷、退谷,乃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举人,于嘉庆九年(1804年)调台湾嘉义县任教谕,当时蛤仔难(亦即葛玛兰,今台湾宜兰)尚未归属,贼蔡牵欲得蛤仔难为基地,谢金銮著《蛤仔难纪略》六篇,详其利害,力主设立机构予以管辖,嘉庆十四年(1809年)正月获准,乃设葛玛兰厅。此后,谢金銮回调福建南平任教谕后,又调台湾彰化县任教谕,两次任教,使闽台情缘更为紧密。清康熙十二年间,五房族亲迁到台湾基隆一带,不久发展户数多达百余,每年按时回铜砵扫墓祭祖。可惜事出意外,不幸于光绪十四年航行途中突遭飓风,船覆人亡,从此中断联系。康熙十四年(1675年)探石霞美村谢纯朴全家及族人分迁台湾彰化县社头乡广福村。道光年间,敦本堂十一世谢愈昌全家八口及十二世谢哈、十三世谢晏等二十余人移居台中开基九张犁村。1950年5月10日国民党军队在撤退时于东山铜砵村抓走了147名壮丁,其中55名为谢姓族人,退役后安家立业,分居在台北、基隆、花莲、新竹等县市。
台湾民进党谢长廷的祖籍地,在东山县铜砵村。他的祖先谢建雍(小名虎鱼)清代在台湾澎湖任协台,建雍儿子谢升源为沪尾(今淡水)守备(五品),升源子庆瑞。庆瑞有三子,小儿子谢五珠有三子,长子谢泮水,有二子,长子仁寿,谢长廷即谢仁寿的次子。漳浦赤湖后雄村谢姓始祖谢光启,原居泉州佛寺山(洛阳桥东西塔边),因乱移居漳浦县二十八都横山马口。后代陆续迁居,最后定居于赤湖后雄。清康熙十五年谢朴直兄弟三人携家眷赴台湾,定居于高雄市湖内乡田尾村。其后裔谢明丰、谢金水与祖家常有联系。前台湾“副总统”谢东闵祖籍即是该村,村后尚存其先祖婆的坟墓,乃康熙辛巳年立的墓碑,上镌:“皇清显妣认惠李氏暨继妣绥成吴氏墓,男容,孙权、喜、洽、侯、达、昼,曾孙赫、琴同立。”据了解,谢达迁台湾彰化二水后,生谢应,谢应生谢朝山,谢朝山生谢对泰,谢对泰生谢在祺,谢在祺有三子:谢东闵、谢敏初、谢达三。1992年谢东闵曾派族亲回福建漳浦拜谒祖墓,其中就有他的儿子谢孟雄(从医,好摄影)及儿媳林澄枝(在台湾政坛上颇为活跃,曾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抗战胜利后及国民党政权退至台湾时,不少闽籍谢姓精英相继赴台,如曾任“副总统”的谢东闵(漳浦人)、曾任“国民大会议长”的谢隆盛(厦门人)、原台湾民权通讯社社长谢汉儒(南安人),台湾中华民族统一大同盟的创办人谢坤铨(惠安人)等等。谢姓在台湾扎下深厚的根基,并且不断发展壮大,至今已经是全台湾的第十三大姓,据台湾文献会《谢姓略考》载,现今台湾的谢姓人口总计为297280人,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台北市、彰化县、台北县、台南县、高雄市;分布较多的乡镇市区依序为:台北市松山区、台北板桥、彰化芳苑、桃园中坜、彰化和美。在台北、台中、台南、基隆、新竹、高雄、花莲、澎湖、南投等市、县,还建立有谢姓宗亲会,许多地方还建有谢氏宗祠。闽台乡亲的迁徙,为两地谢姓子孙联系扎下了深厚的根基,多年来,相互间的探亲访祖,宗亲联谊,使家族源流与史共延。
郡望堂号
陈留郡:秦代置郡,在今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
会稽郡:秦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
陈郡,秦置陈郡,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河南省淮阳)。
下邳郡,秦在今江苏省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
冯翊郡,汉时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
宝树堂:相传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官邸,见其庭园中有一株雄壮大树,长得青翠茂盛,当时孝武帝指着大树对谢安言道:“此乃谢家之宝树。”谢氏以“宝树”为堂号,由来在此。另有一说,出自《晋书•谢玄传》:“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唐代文人王勃撰《膝之阁序》,文中就有“非谢家之宝树”之句。
东山堂:东山位于浙江省上虞县之西南,在晋室谢安未出任征讨大都督前隐居所在地。另在浙江临安之西,及江苏省江宁之北各有一座东山,当谢安征讨玁狁建功后,曾在江宁之东山修建别邸,迄今江宁东山仍有一寺庙古迹,祀奉为谢安。
陈留堂:是谢姓最早发祥地,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陈留镇。
会稽堂:是谢姓在东晋时期的根所在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
还有“哲经堂”、“存著堂”、“敬业堂”、“阁老堂”、“起风堂”、“世德堂”、“承德堂”、“聚德堂”、“陈留堂”等。
祠堂古迹
厦门海沧石塘谢姓家庙,石塘谢姓肇始祖谢铭欣,石塘谢姓家庙称“世德堂”,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谢氏家乘》记载:“明英宗天顺五年辛巳(1461年)六世祖浩川公为追一脉相承,明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子子孙孙秩然不紊,以联族姓,以笃宗支,始创系谱图。”
同安西门的朝元观,谢图南所建之家庙,明代以来,朝元观三次修建。
金门县料罗谢姓宗祠,旧《金门县志》载:金门谢姓有三支,庵顶谢、大嶝谢、料罗谢。料罗谢居金门县东南料罗湾码头畔料罗村。料罗谢始祖谢允德、谢允文两兄弟,在明弘治年间由仙游迁居金门。料罗谢姓宗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岁。
安溪厚安祠堂,厚安谢姓,源自光州固始,唐末从王审知入闽,始迁泉郡安溪永安里(今城厢镇砖文村)东皋居住。元朝至正年间建祖祠。历代重修。
晋江谢厝街祠堂,谢厝街谢姓先人于明代就建有家庙,道光甲辰(1844年)及光绪甲午(1894年)重修。
漳浦后雄敬爱堂,漳浦赤湖后雄村谢姓始祖谢光启,携三子再迁十五都锦湖城,建屋立祠,聚族而居,后又分衍各地,祠名“敬爱堂”,称“西谢”。
长泰长隆谢姓祖祠,创建于明嘉靖八年已丑(1529),堂名“瞻依堂”,至今尚保存完好。
晋江畲里谢氏祖厝,始于明季建家祠一座,二落五间张,历代重修,坐癸丁兼子午。
柘荣谢氏祠堂,于乾隆三十八年戊戌岁竣工,面积1.6亩。
周宁狮城谢氏宗祠,宗祠位于东洋河畔,坐北朝南。宗祠始建清嘉庆十八年,整个建筑3 2 0平方米。
安溪厚安谢氏祖厝,肇基祖谢大帽,元至正间建祖祠。明天顺2年扩一进为二进。
将乐水南谢氏祠堂,位于水南镇溪南路114号。该祠堂为清代建筑,占地332平方米。
楹联典故
宝树枝头添新绿,东山堂前迎飞燕。
姜水长流映乌衣巷口出爱国仁相;宝树常青艳淝水流域生大义诗人。
乌衣望族扆邑繁衍颂千秋;凤羽名流锦城兴宗传万代。
宝树家风振;锦城派衍兴。
若得生旺真向立;门楣换却耀祖宗。
——宁德柘荣谢氏祠堂
凤毛仪世风流远;玉树生庭物色佳。
——谢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
地卜莲花祥呈高盖,支分宝树瑞献华林。
宝树庭前新雨露,乌衣巷口旧家声。
忠孝矜仁里越里门无非资善地,霞霖称蕊宫绕宫阙尽是宝树家。
——南安东门祠堂莲花祖宇大门、庭前联宫内有大柱楹联
族谱文献
闽台谢氏族谱有《东山谢氏族谱》东山铜钵村迁台谢氏族谱。内载明末,数十名子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迁台,谢茅随军戍守澎湖。康熙十九年(1673),谢光玉等人迁居台湾,育有二子。次子谢建雍,名绍周,俗名虎鱼佬,雍正十一年(1733)中进士,曾任陕西省凤翔知县、台湾安平协台,诰封武功将军。谢建雍曾移居铜山(今东山铜陵),后又返回台湾居住,他的第六世孙是台湾民进党的谢长廷。道光十六年(1836),戍台东山班兵在澎湖修建铜山馆,并置有铜钵伙房。同治年间,铜钵“敦本堂”谢氏十一世谢愈昌携妻林氏(谥勤慈)、陈氏(谥恭俭)及儿子谢哈、谢诚、谢玉、谢改、谢引,孙子谢晏、谢勤、谢敖、谢双宴、谢水杏、谢如意、谢菩发等三代人一起移居台中开基九张犁村。光绪十三年(1887),旅居台湾的铜钵谢氏宗亲多人乘船回铜山祭祖。有《谢氏家谱》,始修宋代,迄清嘉庆年间经七修,现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谢嗣兴八修木活字本,共12卷,卷1辑列诸序、谱例、目录、山川形胜纪乡图、屋图、谢氏纪、世系表缵公以下二十八世;卷2刊世系图,为饶公以下二十四世;卷3至卷6皆载世系纪,为一世至二十四世;卷7集女德纪、节孝录并附序;卷8列崇子说、字派纪、恩纶纪、祖屋基考及祠堂纪图;卷9、卷10皆录坟图;卷11述祭田、屋宇、山场及六乡轮祭、庵田等;卷12记坟山、神庙、桥梁、山亭、风俗、灾异及告庙文、谢谱文诸事。其余坟山、祠产、轮祭诸宗史事等。内载尊周申伯为始祖,西晋谢缵为嫡祖;至宋荫隆公始徙抚州,再迁邵武,为入闽开基祖。再传七世至饶公,宋政和平年间将乐大源,继迁沂州。名人元进士、枢密副使谢英辅等,事详先行纪。还有《兴化谢氏宗谱》莆田谢氏宗族谱牒,《文川城窝谢氏族谱》连城谢氏宗族所修谱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