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当代苏姓的人口近700万,排在全国第四十一位,为全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苏姓在福建排名第15位。台湾排名第23位。
渊源
1、苏姓出自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以国名为姓。
《元和姓纂》:“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故城在今河南省温县西南)。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姓。
2、出自古代少数民族群的分支。据《汉书》所载,塞外辽东乌桓在汉武帝时附汉,他们也有以苏为姓的,分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地,千百年来渐渐与当地人融为一体,他们后代也成为苏姓中重要一支。
3、出自古代少数民族改姓苏。
得姓始祖
昆吾。第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在今河南临漳县。夏桀时被商汤所灭。周初,其裔官拜大司寇的忿生因功被封于苏国,后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初,苏国为狄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为苏姓,并尊昆吾为其始祖。
入闽迁徙
隋大业辛未,苏惟忠、惟融、惟信三兄弟避乱自淮北入闽开基闽北。
漳州入闽始祖朴公。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居住在泉州至潮州之间的少数民族,发生“啸聚”叛乱。朝廷命左郎将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从中原统军南下平定。有陈政所率申、光、蔡三州府兵3600人、部将123名;后有随军眷属、后勤人员、商人、平民百姓,其人数超过两万人。这些人后来都定居下来,范围包括今漳州、泉州、龙岩、潮汕在内。这次入闽,共有58个姓氏,苏姓也在其中。据《漳州府志》载,唯一一个姓苏的,苏道,河南固始人,入闽时为府兵队正,他是陈政123名部将当中的一员,入闽开基闽南。南宋绍兴年间,授封昭德将军,附祀陈圣王庙(俗称漳州北庙)。可见苏姓当时就有入漳州。现在,漳州苏姓主要集中在海澄。始祖朴公原居三都青礁,其父苏溥,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庚辰榜进士;祖父苏竦,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已未榜进士。两世进士,时论荣之,原有“进士坊”立于青礁,今已废。族谱记载,始祖朴公在南宋咸淳年间,因兵祸由青礁避居虎溪,始为开基祖。
唐光启二年(886),光州刺吏奕嗣孙苏义带二弟等随王绪、王潮入闽,进兵泉州驻城皇庙,因军功戍泉关涧埕,世居南安廿都阜阳谷口前埔九郎园,仲弟居永春毗湖,一居晋江云台。固始苏益,隋王潮入闽初居晋江,其三子漳州刺史光海,开基同安芦山。固始苏羡入闽,居永春毗湖开基。南宋绍兴时,苏展由光州入泉,居晋江槐市、钱波开基;而后有苏妙入闽开基晋江;苏巍入闽开基泉州;苏毅入闽开基永定;苏守道入闽开基龙岩。晋江苏氏分有钱坡、清沟、龟湖等支派,悉以苏缄为始祖,其中钱坡以苏展为一世祖,仍奉祀苏缄于祠堂。
南安阜阳入闽始祖大郎公苏义。唐光启二年丙午(886年),带二弟等随王绪、王潮入闽,转战进兵泉州驻城皇庙,因军功戍泉关涧埕,世居南安廿都阜阳谷口前埔九郎园,仲弟居永春毗湖,季弟居云台开山。义为阜阳苏姓入闽始祖,通称大郎公。大郎公入闽后,居涧埕,只生一子罕。罕生三子:长逊扮做商人回光州固始顾祖;次希;三臻生二子,长十九翁又回光州,次廿翁生三子衢翁、明翁、衡翁,归顺赵宋后分守惠、永、德关隘。希固守基业,五世单传,袭职关守。八世垂昌生四子:长端、四事徙居仙游枫亭,次仪子孙居埔上即今前埔,称东房祖,另自有谱。仪后裔大都外徙,其中四十五位师存和四十六位师圣兄弟,因逃兵,徙居安溪官仑庙、魁美等处,另一支迁居晋江洋店。三达,为西房祖,史称九世分东西。西房十四世兄弟四人,长伯通知文义,始修谱立字行;次伯善因看顾十二世坟,徙居沟头;三伯原,因看顾十世坟,带三子徙居安溪横阳;四伯达,因看顾十一世坟,徙居永春仙人桥。十五世祖梅斋,一身挺立,亢宗拓业,大振家声,传六房,三房子孙移居惠安张坂一带。长房苏希稷子孙迁居大河溪,苏希辙子孙迁居晋江石湖边高厝村。
晋江市钱坡古称前埔,其一世祖苏展居一都槐市(又名石埕市,今钱坡槐市山),苏展(1111-1190),家富殷实,然乐于捐厚资以广结善缘,有高士风采,宋绍兴年间由光州入闽,任泉州观察推官,十六年建梅溪桥,隆湖柄桥,献金数千,事载于郡志。其子孙先后分支同安、永春、南安、漳州、仙游、金门、台湾以及晋邑各地。苏展十一世孙联生,字联芳,号敬斋,明永乐年间迁居前埔(今钱坡),是钱坡苏氏开基始祖。钱坡六世孙苏守一、七世孙苏宇庶于明万历壬辰科同进士,朝迁特赐“奉天敕命”圣旨牌悬于苏氏祠堂,“一榜双龙”泽及故梓。缘此,钱坡步入闽南名乡之列。其间,六世孙苏守藩高中武举,之后,八世孙苏更生、文浚、孙龙,九世孙苏启蒙等先后中举,“两科四凤”。
据《同安苏氏族谱》记载,芦山苏姓入闽始祖苏益(856-949年)字世进,又名利用,自光州固始县随王潮入闽,为泉州押卫都统使,至宋赠武安侯,卒葬同安内厝锄山蜈蚣穴。后晋开运年间(944-946年),苏益的第三子苏光诲诛黄绍颇有功,被“晋江王”留从效表为漳州刺史,但平海节度使“陈洪进惮之,计召至同安,为大第,留不遣,密使人之漳州夺其任”。苏光诲受排挤后,便定居同安永丰乡葫芦山下。苏光诲所居府第因在葫芦山麓而称芦山堂,这支苏姓亦以“芦山”为堂号。北宋天禧四年(1020)十一月二十三日,我国宋代著名科学家、丞相苏颂诞生于斯,因此芦山堂于1991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列为厦门市首批涉台文物古迹。明万历年间,进士苏寅宾(海南兵备道)移居金门蔡店,其裔也属芦山派系。
明朝洪武年间,苏达德从河南迁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清顺治年间,苏兴远、兴旺、兴宝三兄弟从永定县古竹迁至武平县中山镇。
福建苏姓发展成为大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厦门同安、泉州晋江、安溪、南安、惠安、永春、龙岩永定、漳州海澄、莆田仙游、南平、闽清、泉州、福州、连江、安溪湖头,宁德地区等地。
入垦台湾
庄为玑、王连茂合著的《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一书选编了近百部族谱,其中《德化使星坊南市苏氏族谱序》是记载最早到台湾的宋代德化苏氏史料,谱中写道:苏姓一族,“分于仙游南门、兴化、涵头……永春、尤溪、台湾,散居各处。”这是苏家七世祖苏钦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撰写的,序写于南宋初,移民到台,自会比这更早,有可能在北宋末或南宋初。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和清政府收复台湾后,鼓励大陆移民开垦台湾。台湾80%的苏姓来自泉州、漳州地区的苏姓族人迁往台湾创业。其中南安苏姓迁台达28支,尤其明清时入台拓荒者更多,其因有三:一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二是逃荒谋生,三是经商。明代末年,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荷兰殖民者鼓励东南沿海的大陆民众到台湾移民。祖籍福建同安的苏鸣岗(明光)于明万历年间与人结伴到东南亚谋生,后定居巴达维亚,从事制糖业与商业,被当地华人公推为华人领袖。清政府实施对台湾的管辖权,不仅大陆居民激增,闽台间的贸易活动也日趋繁荣。台湾商号林立,为协调行动,减少内耗,而形成了对某行业、某地区市场的垄断,建立了以大商人为中心的商业集团——“郊”,又称为“郊行”、“行郊”、“郊商”。在“台南三郊”中的“北郊”,拥有商号20余家,郊行内部组织系统完善,有董事、秘书长、总干事等,立纲陈纪,章法森严,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北郊”的核心是“苏万利商号”。清政府收复台湾后,实行了鼓励大陆移民开垦台湾的政策,从现存台湾的苏氏家谱中可以看到苏姓族人的入台始祖,大部分生活在清代。永定县古竹乡苏姓在明、清两朝从16世至24世有其岳、承益、拔益、德官、广东、昌龙等几十支迁往台湾,已繁衍至五、六千人。
苏姓在台湾的分布在桃园、新竹、苗栗、彰化、台北等县市。由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撰的《台湾省通志》中,专列有《人民志•氏族篇》,其中保存有许多珍贵的资料。该志依据的资料为1953年由台湾各市县所填报的数据汇总而成,其时全省共有828804户,苏姓,位列第24位,共有9646户。苏姓在台北县1399户,在宜兰县有12户,在新竹县有563户,在苗栗县有417户,台中县有175户,南投县有497户,彰化县有445户,嘉义县有1271户,台南县有2281户,屏东县有171户,花莲县有61户,澎湖县有123户。据1978年台湾官方统计资料,其各县市共有1694个姓,苏姓列第23位,人口总计达19万余人,主要分布在高雄县、台北市、台南县、高雄市。在乡镇、区级,依数量分别为高雄路竹、台南善化、云林北港、台北市松山区等。嘉义县有“苏厝村”,旧称“苏厝”或“苏厝寮”;台南县安定乡有“苏林村”、“苏厝村”,这些地名,有的还是现代行政村的名称,是苏姓早期活动轨迹的反映。新竹建有苏氏宗祠,祠内悬有一副寻根认祖联:“武着千秋思苦竹,功垂万代念芦山。”联首嵌“武功”二字,这是苏姓郡望,“芦山”是苏姓在闽、粤所传派系,即苏益派系,“苦竹”即古竹。
郡望堂号
武功郡:战国时秦孝公置武功县,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四十里、渭河北岸。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
此外,还有蓝田县、河南郡、河内郡、洛阳郡。
芦山堂:北宋的时候,苏颂(芦山4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水运仪象台,集观测天体、演示图象与自动报时于一体,比欧洲人发明的时钟早了600年,被誉为中国时钟的祖师。苏姓以“芦山”为堂号。此外,还有忠孝堂、武功堂、扶风堂、蓝田堂、洛阳堂、白玉堂、路阳堂、嵋山堂等堂号。
祠堂古迹
钱坡苏氏宗祠,晋江市一都钱坡,古称前埔,是福建苏氏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著名的侨乡。宗祠鼎建于明万历年间,为苏氏后裔于祖居旧址新建。祠坐西朝东,龙虎环抱,山水绕拱,耐“飞鸦落田”的风水宝地。中为主祠,左右稍退10米各有一小祠,为开基二世长房、二房之家庙,三祠呈金鹏展翅状。主祠为三进三落式建筑,世谓“三才天地人”。
清沟苏家祖庙,位于晋江陈埭苏厝村。清沟苏氏祠堂始建于宋代,元时废祀。明嘉靖年间复建。祠堂轩昂壮观,面溪而立。更有特色处是祠堂开三通大门,门扉俱油漆朱红,以纪念先祖苏缄阖门36人壮烈殉国之赤胆忠心(邕州以苏缄为城隍神,其祠门扉亦是以红为饰)。谱中记:“祭祀必取清晨阴阳之交,日是胖蟹者与明隔矣,而能以日中阳盛时求之门乎枋乎也?至今苏氏鸡鸣而奠,尽寅而徼,以为法云”。
厦门苏颂祠,座落于同安孔庙内西南侧,始建于南宋年间(1127-1227),由朱熹倡建。清嘉庆十八年(1813)重修,现仅存正殿,清代建筑。祠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135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内保持清代以前所立的花岗岩神位碑一通。
楹联典故
东汉苏章刚正天无二,北宋苏颂慧智钟第一。
引锥图强后三苏流芳,仗节全忠裔五教传诵。
——上联“引锥图强”指苏秦“悬梁锥骨”。“三苏”指“唐宋八大家”北宋的苏洵和其子苏轼、苏辙三人。下联“仗节全忠”指西汉苏武持汉节出使匈奴保持民族气节的故事。 “五教”指隋代宰相苏威的“五教”。
唐宋八家三席占;指挥六国一身荣。
八家翰墨三分重;六国纵横一世荣。
——上联典出唐、宋两朝的八大家苏氏占了三人。下联典出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
北海牧羊不屈志;南天放鹤超然情。
——上联典出西汉朝时期的大臣苏武事迹。下联典出北宋朝时期的文学家苏轼典故。
金莲绚彩武功郡;瑞雪飞花忠孝堂。
——全联典指苏姓的郡望和堂号。
族谱文献
记载闽台苏氏族谱现存百余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德化县双翰苏氏族谱》为德化苏氏家族族谱。清顺治、雍正年间修纂,民国三十三年(1944)续修,1990年吴植忠、吴糜信等主修。共36卷,刊载先祖传记及世系,有清苏鉽、苏伯浚、苏齐南、宋庆烈、孙利民等人的序。内载唐苏益随王潮入闽肇基温陵,为入闽始祖。苏奉礼自永春桃林迁入德化,至元初苏道隆率子徙居德化双翰,为双翰肇基始祖。还有《永定县苏九三郎公系大宗族谱》为2003年苏钟生等编修,苏椿华主笔。内载苏昆吴、苏利用等人随王潮、王绪入闽,入闽苏益第十三世孙(永定一世)苏毅,号九三郎,生于元大德四年(1300)前后。于元皇庆二年(1313)前后,随母氏避难汀州府上杭金丰里苦竹乡开基。苏毅开基始祖。武功郡望。其裔遍布海内外,外迁到台湾、缅甸、新加波、印度尼西亚、广东等地。清乾隆、嘉庆年间,从汀州府永定苦竹入台湾的苏氏,多定居于新竹,建武功堂。名人苏增添。另有《衡阳苏氏大宗谱》为安溪与江西、浙江、台湾合族联修。4卷共4册。载唐光启元年(885)苏益公自光州府固始随王潮入闽开基。公三子光诲传佑图,佑图传仲昌、克昌、仲周。克昌传缄公、结公、绳公。结公即衡阳开基始祖。结公于嘉佑五年(1060)偕家人妻妾,长男九郎,由兴化至衡阳入宅开基;次男十二郎,三男十四郎,四男十五郎,播迁广远。始祖苏樊;始迁祖苏结。台湾《苏氏大族谱》,台湾苏茂钦名誉主编,1975年印本;《苏氏族谱》台湾苏光辉编,1980年写本;《湖子苏氏家谱》,苏德海编,光绪二十四年(1898)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