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萧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萧姓在大陆姓氏排名第三十三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在福建排名第三十位。台湾排名第二十八位。
渊源
1、出自大禹贤士伯益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据史籍记载,伯益是个很能干的人,舜时曾负责掌火,“烈山泽而焚之”,使禽兽逃匿,开辟了许多农田;又跟随禹跋山涉水疏通河道,救万民于水火。伯益的巨大功绩使他的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至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姓。萧孟亏是萧姓第一人。
2、出自子姓,以国为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通志•氏族略》:“萧姓,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姓。”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姓,称为萧姓。
由于宋微子是殷商后裔,而萧国是由微子之孙大心所建,故萧姓源流可追溯到上古圣君商汤。后世萧姓大多认可此一说法。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等族被赐姓萧。
据《辽史•列传•后妃》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姓,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姓。”辽后族以兰陵为郡望,并自称其先祖是兰陵人,把自己附会为西汉宰相萧何的后裔。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有辽一朝“姓氏止分为二,耶律与萧而已。”可见契丹各族中萧姓群体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世居沈阳的清满洲人有萧姓;清代满洲八旗姓伊喇氏,后改为萧姓;佤族司彭牙特氏、斯内氏,汉姓均为萧;普米族巴落瓦支氏,汉姓为萧;壮、侗、彝、傣、回、白、阿昌、土家、台湾原住民族均有萧姓。
4、他姓改入。据台北萧氏宗亲会印行的《兰陵世家•萧、钟、叶三姓本是一家》记载,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但此说多有破绽,存疑。此外,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
得姓始祖
始祖萧大心(公元前722-前682年)。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姓,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入闽迁徙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两汉,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鼎盛时期。唐宋年间,萧姓有迁入福建。
1、根据萧国山、杨清江合编的《闽台萧氏缙绅录》所附《萧氏入闽考》、《萧氏温陵卜居录》二文,萧姓入闽早在南朝齐时,入温陵(即泉州)早在南朝梁时,而新旧唐书均有记载的穆宗贞献皇后萧氏,祖居晋江即泉州,至今仍有萧妃村(俗讹为“烧灰村”,今晋江市龙湖镇烧灰村)可考。
唐穆宗立萧氏为皇后,其子李昂即位为文宗。派人到福建查访惟一母舅的下落,准备封以官爵。户部有一茶役叫萧洪,自称为萧太后的弟弟,朝庭不加调查核实,竟糊里糊涂地任命他为金吾大将军,旋迁检校户部尚书,并出任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节度使。后来,福建人萧本,从萧太后的家乡族谱中,了解到萧太后的父祖姓名,入京自称为萧太后的真弟弟。萧洪死于流放外地途中,而萧本却平步青云,封卫尉少卿,左金吾将军。唐开成二年(837年),福建观察使上奏说,泉州晋江人萧弘投状,自称为皇太后的亲弟弟。这次朝廷没有上当,派人到皇太后家乡调查,发现萧本与萧弘均为冒充,于是同时加以流放。此历史说明,时福建有不少萧姓。
2、梁末(约555年)入闽。江苏人梁元帝少子萧方智授封晋安郡守时,其弟萧方略随兄迁居福建晋安遂定居于闽,是最早入闽的萧姓。
3、唐武德二年(619年),成全由江西入闽,居长汀馆前胡坑。因遭贼抢劫迁居四堡扬慈地,后又至清流东里山背衬下。萧姓人口主要居住在长灌、荷坑等村。
4、唐总章二年,归德将军陈政奉旨入闽平乱,府兵队正萧润尔随军入闽,为萧姓入闽开基祖。
5、唐大中九年(855年)有萧姓随王绪、王潮、王审知从河南固始县入闽,先居泉州一带后又迁往福州、宁德等地。唐末,萧彦(官千夫长)入闽。《游洋志》载:“萧氏,古河南兰陵人,汉相国何之未裔也。初,千夫长彦自光州固始辅王潮王审知入闽,守福州南台。寻,又移镇于永福瑶山寨。八世孙国梁,宋乾道五年进士第一人。元至正间,有德原者,赠文林郎,乃徙于清源东里之陈山,今散居和陵、腾节、东井、利坝、霞州。”
6、泉州梅峰《萧氏族谱》载:入闽始祖、唐秘书省曦公,萧何三十七世孙,梁武帝八世孙。唐僖宗中和年间(883年),官至江南刺史,自河南避乱入闽,居长乐,堂号“凤翼堂”。 后数传分衍于永福(今永泰)、莆田、泉州及漳州各地,萧曦后裔又称凤翼衍派。萧曦生萧泰,泰生萧调、萧谓。萧调,生萧全、萧愈。萧愈生萧良、萧高。萧良生萧憬;萧憬生萧豸、萧麟。萧麟登宋元佑六年(1091)进士第,生萧铜;萧铜宋宝佑元年(1253)明经进士,生萧砒。萧砒官拜户部尚书,生萧深、萧淘、萧潢三子。萧潢,进士及第,官户部郎中,北宋宣和年间由长乐迁入莆岱石。明洪武八年(1375),由莆田迁萧厝及晋江,这是萧姓另一支系迁徙情况。今子孙遍布八闽大地及广东、台湾及东南亚地区。
7、泰宁县上青岭《萧姓族谱》称,其始迁祖萧仲携9子于宋咸平二年(999年)自江西南城迁至泰宁县的上青半岭、朱口、洋尾、擎布等地。江苏兰陵萧姓外迁,迁徙到福建泰宁、江苏宜兴等地。福建泰宁石辅(wang)《萧氏族谱》称,始祖萧积銮于宋建隆三年(962年)自江苏兰陵武进迁泰宁县石辋。江苏宜兴《萧氏宗谱》称,始迁祖元一,原名福七,元末明初自江苏武进萧巷徙居宜兴西郭外上富里,后又避居萧庄。
8、南宋入闽。宋景炎二年(1273年)江西人萧燧,为避乱从江西入闽汀州府归化县,后裔再迁永定县。传至萧开春,迁往漳州府南靖县成为书洋萧姓开基祖。同是江西人萧汝器,字大中,宋时因避乱迁居古牖,次子萧朗因触上被谪为龙岩令,居家龙岩,号萧山大房。萧朗之次子萧琡,号天元,因龙岩盗起,于宋瑞平三年(1236年)迁住安溪县龙涓黑鸭母井芹草洋。萧琡传六子,三子萧阶,字佰季,徙居莆田,四子萧进,始迁安溪龙涓坑园肖头,元初继迁芹山居住,五子萧洁,则从安溪迁徙长泰县旌孝里萧宅居住,子孙又传衍于广东及浙江地区,清代有后裔迁往台湾。
9、梅县《萧氏族谱》载:以奇泰公为一世祖。秦始皇时,奇泰生子名琳(二世),为徐州刺史,世居南陵。至廿一世名裔,为济阳太守,生三子:长子嘏,于西晋永嘉二年,避乱居豫章建昌县;次子茂,居越之会稽;季子整,为汝南令,居南陵武进县城东。卅二世钧,封吴王,自金陵徙长沙。卅七世觉,为军谘祭酒、军巡大判、官署兵部尚书,生三子。次子茂欣,授武宁令,徙庐陵县;三子茂升,复归湖南(亦说湖北)。历传至宋代,四十二世滨,官中议大夫、大使司,徙居泸滩塘头上。生四子:理、珪、环、琦。第四子琦,父子迁居江西抚州之临川、吉安之庐陵。长子理,自泸滩徙居千秋,复迁江西泰和县。生三子:松轩、竹轩、梅轩。季子梅轩,字乐叟,随父自泰和县入闽之宁化石壁。其后,从宁化石壁乡葛藤凹徙松源都,为梅县开基祖。裔孙蕃衍兴宁、河源、饶平、和平、肇庆、阳春、阳江、平远、海丰、长乐以及江西泰和兴国和湖南等地。
10、宋代时萧梅轩携全家40余口由江西泰和入福建,留居于汀州宁化石壁。子孙复分迁长汀、上杭、永定。宋末,又南迁广东梅州、兴宁、大埔。后裔分迁饶平、肇庆、阳春、阳江、平远、五华等县。后代萧伯成、萧觉回迁江西庐陵、泰和。一系萧调元宋代任汀州太守,为入汀州始祖,子萧三十一郎留居汀州府,后分迁温家畲。
入垦台湾
清代,萧姓族人渡海迁入台湾谋生,现多分布在彰化县社头、田中、嘉义布袋、三重市及台北市、高雄县、桃园县等地。萧姓入台,以福建萧时中派下居多,有来自泉州同安浯州萧宗寿派下,晋江县萧直轩派下迁垦嘉义布袋、台中及沙鹿。安溪县萧本萧茂派下入垦今台北一带。南安县萧处仁派下入垦屏东枋寮一带。来自漳州南靖县萧满泰、萧孟容派下,长泰县萧奋派下迁彰化社头、田中一带;萧猛荣派下迁垦今南投、草屯一带。萧奋派下迁垦今苗栗后龙、头份一带。诏安的萧纯派下迁垦云林一带。据上涌《萧氏世系》族谱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六房七世祖萧鐆一家迁往台湾米罗山北社尾(现为嘉义市北社区)居住,随后,二房、三房的七、八、九、十、十一世,共45人迁往台湾彰化、台中等地。”据《台湾省统志》统计表明,萧姓在台湾所占姓氏比例为百分之零点九八左右,比大陆萧姓比例高约零点五个百分点。其中以书山派、斗山派、涌山派最为盛大,有10多万人口,号称“三山萧氏”。海峡两岸的交流比较多的也是“三山萧氏”。刘子明《漳州过台湾》载:全台萧姓分属八大支派,其中以祖藉南靖的“书山派”、“斗山派”、“湧山派”最为兴盛,人口十多万,均奉宋乾道二年状元萧时中为始祖。
郡望堂号
兰陵郡:萧姓望出兰陵。历史上有两个兰陵。“北兰陵”,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一带,西晋元康元年(291年)置郡,汉、晋数百年间,西汉丞相萧何的后裔多聚居于此。
广陵郡:治今江苏省扬州。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
河南郡:治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定汉堂:汉代沛县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定的。“定汉堂”,是夸耀萧何追随刘邦有功,汉朝一切律例典制均为他制定。
河南堂:河南郡为萧氏郡望,后世子孙便以为堂号。古代家(族)谱封面或扉页上刻河南堂(郡),今家(族)谱上也刻有此标记,表示自这支萧氏出自古代河南郡。如福建武平县《河南郡萧氏族谐》,扉页上均有河南堂3个大字等。
兰陵堂:兰陵郡、南兰陵为萧氏主要郡望,后世子孙便以兰陵堂为堂号。福建省晋江萧氏大户,大门匾均书有兰陵衍派字样。古代家(族)谱封面或扉页上刻兰陵堂,今家(族)谱上也刻有此标记,表示自己这支萧氏出自古代兰陵郡、南兰陵。如福建漳州、泉州《兰陵萧氏联修族谱》等。
八叶堂:唐朝,从后梁孝明帝萧炀之子萧璃作为唐开国宰相开始.这支梁皇房先后有8人蝉联宰执,世称“八叶传芳”“八叶世家”。这八位宰相是:唐贞观朝宰相萧瑀,萧瑀的曾侄孙、唐开元朝宰相萧嵩,萧嵩长子、唐上元宰相萧华、萧华的侄子、唐肃宗朝宰相萧复,萧华的孙子、唐穆宗朝宰相萧俯(一篇倪),萧复的孙子、唐咸通朝宰相萧真,萧华的孙子、唐咸通朝宰相萧仿,萧仿的儿子、唐中和宰相萧遘。《新唐书》赞曰: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制律堂:萧何采摭秦法,酌加新律,作《九章律》,实行与民休息政策。
师俭堂:萧何素以节俭出名。宋代,迁居广东东北地区的萧氏,立萧何为太始祖,以萧何“后世贤,师吾俭”的名言为堂号,称“师俭堂”。
此外,萧姓的主要堂号有:制律堂、友爱堂、同文堂等,前两个堂号也均与萧何有关。
祠堂古迹
萧氏宗祠四美堂,座落于南靖县金山镇霞涌村(霞涌村原误名下永村,2007年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建议并经政府批准恢复为“霞涌村”)。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清代重修。
清流瑀公庙,又名萧公庙,座落于清流县城南40多公里的长校镇东山村古道旁。唐末宋初始建,东山萧氏为祭祀先祖唐名臣萧瑀所建;明永乐六年(1408)重修建并易名“瑀公庙”,历代也有修缮。瑀公庙坐西向东,占地约120平方米。
大田县林埔大宗祠,座落于大田县上京镇桂坑村。为福建萧氏总祠之一。北宋熙宁三年(1070)始建,清康熙十七年(1678)重建,历代数次修缮。
厦门乌石浦萧氏家庙,萧氏家庙位于乌石浦社内,紧临SM城市广场、仙岳山观音寺。它建于明武宗正德年间(约公元1515年),复建于1988年。
漳州书都“追远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奉敬萧国梁状元公的第十二代孙,遁斋公妈之灵庙。占地508.40平方米。
楹联典故
兰陵郡调和鼎鼐,定汉堂博治经书。
——萧姓宗祠通用联。
制律功高能固汉;选文心瘁继传经。
——萧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指西汉大臣萧何。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
春随莺燕至;歌引凤凰来。
——萧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春秋时萧史典故“乘龙快婿”。
源溯兰陵,宋代科名推首选;派分书社,清时仕籍看重辉。
——漳州书都“追远堂”堂联。
诗存殷商,在昔有宋时作颂;礼传微命,凡我汀漳贵象贤。
——漳州南靖书洋“诗礼堂”对联。
本河南,从永邑,先镇漳州孟瓜瓞;溯石滩,移水美,继开涌里绍箕裘。
——漳州南靖金山“四美堂”对联。
天宝石奇飞来乌石;霞漳江曲流入鹭江。
——厦门乌石浦萧氏家庙对联。
脉从固始家声远;派衍萌源世泽长。
——福建周宁县萌源村萧氏大宗祠对联。
相国家声远;河南世泽长。
——福建武平县黎畲村萧氏家庙对联。
族谱文献
闽台萧氏族谱有《涌山族谱》南靖涌山萧氏族谱。内载始祖萧开春,元末由汀州府归化县龙湖大帐山迁入。派下分斗山、书山、涌山,分居南靖。八世孟容公于明朝正统十四年由水美移霞涌为涌山始祖。涌山派的祖籍谱系为:一世孟容、二世延旭,至十六世贤、十七世世寿、万成、万长、万益、万德、万富。萧孟容在涌山生八子:二、四子住上涌,三、六子住霞涌,一、五子后迁福州,七、八子迁安溪。萧孟容二、三、四、六子的后代于清朝大批迁往台湾。萧万长这一支的开台始祖就是从涌山迁到台湾的。萧万长属二房世系,兄弟五人中排行第三,系涌山派开基始祖萧孟容的十七世嫡孙。清朝康熙年间,六房七世祖萧鐆一家迁往台湾米罗山北社尾(今嘉义)居住,随后,二房、三房的7至11世有45人迁往台湾彰化、台中等地。后又有数十人迁彰化、嘉义、台中等地。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编《曲山萧氏族谱》,1990年台北印刷。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修,清康熙六十年(1721)续修。以黄帝为一世祖,传四十五世大心。春秋时宋乐叔率曹师讨南宫万有功,封于萧邑。唐末萧氏避难入闽。漳州始祖萧时中,明永乐九年(1411)辛卯状元,曾任漳州主考。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漳州萧氏入垦台北县林口乡东林村漳州寮。历代名人有萧史、萧何、萧道成、萧衍、萧统。此外有《萧氏宗谱》统宗修纂,清萧炳文修,始于清道光六年(1826),共12卷。详列闽各地宗裔世脉考溯源流。武平《河南郡萧氏族谱》、《永定县仙师乡恩全村肖氏族谱》、泉州《肖氏紫滨家谱》等。
昭穆字辈
“涌山”派的辈分是“猛廷孔仲时,伯士国邦汝,世元胜心昌,宗枝庆择长,承前应太进,启后裕文联”。目前已传到“庆”、“择”。这与霞涌村萧氏辈分虽然略有不同,但所传辈数也差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