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高级搜索

简介

当今简氏人口约有六十七万六千余,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2%。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八位,在福建排名第100位。台湾排名第32位。

渊源

1、出自唐叔虞之后。《通志二八以谥为氏》记载的“简氏,姬姓。晋大夫狐鞫居之后。狐鞫居之子号续简伯。续,邑也;简,谥也。”《简姓世学》云:“简姓为春秋时晋大夫续简伯之后,晋与周为姬姓,盖后稷之子孙,而黄帝之苗裔也。其后在范阳或涿郡。”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鞫居,其先祖是周武王的小儿子叔虞,史称唐叔虞。至春秋时狐鞫居,官为晋国大夫,受封于续,在晋国的争斗中遇害,他的后人因赵循网开一面,仍留在一个叫续的封地生活,并受封为续伯,续姓也产生于此,续伯死后,谥号为“简子”,称续简伯,其子孙开始以他的谥号“简”为姓氏,遂成简氏。

2、、帝喾有位妻子叫简狄,吞食一只玄鸟坠下的五色卵,因此怀孕,生下契,契就是殷商王朝的始祖。简狄是简姓人的老祖母。

3、源于姬姓。出自殷商晚期吴国君主姬季简,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姬季简,是吴国创始人之一姬仲雍的儿子,为吴国第三任君主。史书记载,姬季简生于殷商祖甲子载十五年(公元前1169年),逝世之年待考,卒葬常熟(今江苏苏州锡山城郊)。姬季简娶高氏,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姬叔达,次子叫姬叔夏。后来姬叔达继承君位,为第四代吴国君主。在姬季简次子姬叔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季简氏,后分衍为简氏、季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是为吴中简氏。

4、出自鲁简叔之后,有简姓。此支简姓也似源于姬姓,因为鲁国是姬姓诸侯国,周公姬旦长子伯禽是始封君,所以此支简姓当为周公姬旦的后裔,当然也是黄帝后裔。

5、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蹇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蹇叔,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秦国大夫。蹇叔有贤名,为五羖大夫百里奚推荐给秦穆公赢任好。在蹇叔的后裔子孙中,有人后来以先祖名字中的“蹇”为姓氏,再后改以同音字“简”为姓氏,称简氏,是为咸阳简氏。

6、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赵简子,即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前?~458年),他是春秋末年晋国正卿,史称其为简襄功烈。在赵简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尊号为姓氏者,称简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邯郸简氏。

7、源于改姓。一是耿氏所改,三国时蜀国昭德将军简雍之后,本姓耿,幽州人读“耿”与“简”同音,遂变为简姓。二是出于春秋时期周大夫简师父之后。三是出自检姓,唐朝林宝著《元和姓纂》记载:东汉有一位姓检名其明的官吏,因其祖上担任过检察官,便以检作为姓氏,后来为了避讳,不得不把检姓改为简姓。

8、源于少数民族改姓。如,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朱元章打败元军以后,就追杀铁穆宰相的9个儿女。在过一条河的时候,为了避免招来杀身之祸,才改名换姓。大儿子依然姓铁,其余的有姓甘、何、余、简等九个姓氏。台湾高山族也有简姓。

得姓始祖

续简伯。关于简姓的来源,有文献考证。《范阳简氏家谱》记载,简姓的始祖是晋大夫狐鞫居,狐鞫居食邑于续,谥号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简姓世学》上也有记载,简姓为春秋时晋大夫续简伯之后,而晋与周皆源出姬姓,简姓可以说是黄帝的后裔,郡出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县),涿郡。简姓后人奉续简伯为简姓的得姓始祖。

入闽迁徙

简姓入闽虽然有多支,但影响大的只有一支。就是闽西的简姓开基祖——简会益派系。简雍传至传至31世简鲁仲居清江县喻北祠村,生二男:孟一 、孟二 。北宋末年,金兵南犯,清江为中原通往广东要道,为进兵必经之路,遂举家避乱,长途跋涉,迁移至相对安定的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居住。

简国鸣生韶、沪、武三子,子孙繁衍,丁口日旺,后裔继续向南播迁。简国鸣长子简韶,行三十一郎,又名世昌仍居宜春,后为清江喻北桐村简氏的开基始祖。传至第十一世简会益(简鲁仲长子),字孟一,行万五郎,为江西省临江府清江县民籍,后来福建南剑州(今南平市)教学儒训,为简氏第一位入闽始祖。

简会益进入福建南剑州(今南平市)儒训期间,被委任为该州教谕,专管文庙祭祀监督考核科中秀才事务,并举家定居于永定。

《简氏祖先考》记载:简国鸣生韶、沪、武三子,子孙繁衍,丁口日旺,后裔继续向南播迁。至裔孙简会益,字孟一,行万五郎,生于北宋正和五年(1115),中解元,客家入闽始祖。简会益,来福建南剑州(今南平市)教学儒训,被委任为该州教谕,专管文庙祭祀监督考核科中秀才事务,并举家定居于闽。但此时,金兵不断南侵,战争忧患日益加重,为避战乱,全家又于北宋建炎一年(1127)经长途跋涉,迁徙至相对安定的闽赣边山区的原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居住。52岁时,简会益被委派到上杭城县监督筑城,其家眷于乾道二年(1166)又转迁上杭县城郊蓝路口定居。生简驱、简骥、简骤。简会益长子简驱生一子简致德于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与夫人李氏携子简永同又迁居至距上杭城70里的永定县太平里洪源村蔡屋对面坪隔口车公塘开基创业,繁衍生息。按客家风俗惯例,简致德之祖父简会益为永定开基第一世,简驱为二世,简致德为第三世。

简会益在南剑州任职期间,致力于教谕事务,贡献良多。但此时,金兵不断南侵,战争忧患日益加重,为避战乱,全家又于北宋建炎一年(1127)经长途跋涉,迁徙至相对安定的闽赣边山区的原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居住。52岁时,简会益被委派到上杭城县监督筑城,其家眷于乾道二年(1166)又转迁上杭县城郊蓝路口定居。简会益娶妻邓氏,生简驱、简骥、简骤三子。

简会益长子简驱生一子简致德于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与夫人李氏携子简永同又迁居至距上杭城70里的永定县太平里洪源村蔡屋对面坪隔口车公塘开基创业,繁衍生息。简致德为永定简氏的开基始祖。按客家风俗贯例,简至德之父简会益为永定开基第一世,简驱为二世,简致德为第三世。洪源村建有简氏祖祠“惠宗祠”奉祀简氏入闽始祖会益公。

元代未年简德润进入南靖开基,德润生八子,形成八大房,分衍闽南各地。

简会益的九世孙简德润于元朝末年,从永定县培丰镇洪源村迁往南靖县梅垅教书,而后迁徒张窖(今南靖县梅林镇长教)定居,为南靖长教简姓开基祖。

《简氏祖先考》记载:“在涿郡者,汉时有简卿,其在范阳者,三国时有简雍。晋统一天下后,简氏因离乱南迁,散居南海、靖安、新喻、东管、马平、四川等处。宋时南渡,避乱于福建宁化,后游南剑州,建宁府。乾道二年(1166)迁上杭。三世祖迁太平里洪源村(先为洪源开基祖)。九世德润,于六至六六年(1280)入赘南靖张家。是为张窖开基祖;子三、二世贵祯,自南靖移居广东,子孙分播潮阳、番禺等县。”据《简氏姓族考》曰:“三国时,简雍为中郎。时天下大乱,家人从之,有在邵阳,有在远安,有在江西新喻,靖安,蜀之巴县。五季后梁时,契丹寇北方,涿州无日不忧兵,其宗有宦游岭外者,乃留焉不归。若黎涌系一山,则自涿州逾河涉江,而先入粤者,后晋割北方十六州贿契丹,而涿在其中,简姓宗族因而至岭外者渐众,分居粤东诸邑。”从这两项文献,可以知道简氏是在五代之前,就已经逐渐向南播迁的。他们有的直接徙入广东,有的由赣入闽,再分支至广东,后来就在广东繁衍成为一个大的家族。台湾简姓族人,很多是从福建省南靖迁居的。简会益后裔迁徙到漳州南靖后成为望族,以后有数以百计的简氏播迁台湾。子孙续衍龙岩、长汀、永泰、福鼎、霞浦、南靖以及浙江、台湾。

入垦台湾

台湾简姓族人,很多是从福建省南靖迁居的。简氏最早入台的人是简汉超,于明永历年间(1647-1661)由福建永定入垦台南左镇。明永乐年间入垦台南左镇。海峡两岸广泛传诵的简大狮是一位忠义之士,他本名简忠浩,生于台北,自幼习武,身材魁梧,力大无比,能举起石狮转几圈,他的始祖简德润明朝洪武年间从福建迁入台湾。1895年,他目睹日本霸占台湾,率领1万余人,在台北与日本侵略这血战100余次,最后被清朝政府出卖,惨遭日军杀害。与他一起奋战的还有简成功、简精华父子。根据廖汉臣所撰《台南县志稿人物志》的记载,郑成功治台时已经有一位简姓移民,与欧、廖、田三姓,在现在台南县的左镇、木公、芊馆口等地开垦。到了清,自“唐山”来台开辟新天地的简氏子孙便络绎不绝了,以南靖的“简张”一族为例,他们或是连袂而至,或是接踵而来,彼此互相提携,共创基业,不久之后,便分别在基隆、宜兰、桃园大溪、新竹、台中、南投草屯、嘉义大林、凤山、屏东等地,奠定了稳固的万年基业。一直到今天,在上述各地,“简张”一族都极为旺盛。来自南靖的“简张”一族,在台湾的表现的确是可圈可点的,以南投草屯的“简张”来说,在清末叶,他们便一连出了两位举人——一位是咸丰己未科的简化成;一位是光绪乙西科的简瑞斌。

盛清沂《台北县志稿开辟志》记载:嘉庆二年,漳州人简树,进入现在台北县金山乡三和村的林口开垦。跟简树同一时期,还有一位简起,跟另外五个人合垦于金山乡三和村的横溪头。《高雄市古碑文集》记载:嘉庆四年,有一位简垣生住在今高雄市的左营,捐银襄事,有功于地方。陈淑均《噶玛兰厅志》记载:嘉庆七年,简东来与杨斗、林胆等人,随吴表在今宜兰县的三结堡和本城堡开垦。《台北县志稿开辟志》记载:嘉庆九年,南靖人简查某,在今台北县金山乡三和村下孔尾开垦。《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记载:嘉庆九年,漳州人简重西,垦于台北县双溪乡保民村内厝和八股。《高雄县古碑文集》:嘉庆二十三年,简振兴捐修凤山双慈亭。《台北县志入开辟志》:道光年间,简文秀入垦今台北县仁里村。

现台湾省属于梅林第长教简氏宗祠派下嗣孙的简氏总人口为十八万一千多人,主要分布在台北县板桥、桃园县、台北市、南投县草屯、宜兰县,嘉义大林、高雄大寮等。在台中市南屯区丰乐里,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简氏大宗祠“溯源堂”,祠中供奉着客家简氏始祖简会益。台湾高山族同胞中也有简姓。

血脉联宗

张简同宗,张简姓是中国的一个复姓,源自张姓与简姓,多见于闽西南、台湾等地区。根据台湾户政司2005年的数据,张简姓为台湾第一大复姓,人口有九千余人。台湾简姓是张简这一特殊姓氏的后裔。“张简”在福建南靖县梅林乡长教村(又称张教村)诞生六七百年了,祖为简德润,本姓张,来此教书,当简家的上门女婿,说“生姓简,死归张。”为张简姓。他生8个儿子,分布在闽、粤两省,后去台湾开垦,都姓简。张简姓起源于一次联姻,大明洪武四年(1371年)辛亥时,漳州府南靖县永丰里梅林村的简德润入赘张姓进兴家,后来简德润希望张、简两姓均有子嗣可传,在和张家商量后,决定其子嗣双姓张简。清中叶,十二世祖张简成祯渡海来到台湾南部定居,在高雄县的大寮乡有其众多子孙,是台湾张简姓的发源地。咸丰年间,张简家族宗祠追远堂建成,许多简姓改姓张简。日治时代,为避免麻烦,一些张简姓改姓张或姓简。台湾光复后,有部分人恢复张简姓,也有一部分人没有恢复,但其子女为张简姓。德润公传八子其第八房贵信,明洪武年间以人才出仕,特受南京户部主事,官名张班。

对于张简之得姓,梅林镇还相传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传说,简德润是个文武双全的少林拳师,以游历天下传艺教书为业。元至正年间,他游学到梅林村,设学堂教授生徒。邻社长教张姓家族族长张进兴,三个儿子婚后尚无嗣,不幸去世,留下三个守寡的年青媳妇。张进兴视为亲生儿女,不忍让她们终身守寡。他看到简德润操行高洁,心生爱慕,便托人说媒,愿将三个儿媳许配为妻。当时立下规约:三女共事一夫,不分妻妾长次,生儿育女姓简姓张,不分嫡传庶出。简德润就这样在长教安家立业,传衍下八个儿子。

在台湾地区,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位四处流浪简姓的孤儿,有一天梦到一个仙人让他一直向南走直到绳子断掉。后来他来到一位姓张的员外家时绳子断了,于是留下来帮员外干活,后被员外收为义子,娶了张员外独子的遗孀刘氏,继承了张员外的财产。为了纪念张公,简姓孤儿将自己子女改姓张简。

张简姓氏的承传,并非自德润祖後就绵延不断,户籍资料的散失及其他因素,使得张简姓氏出现多样性变化。其情况大致如下:一是在咸丰年间追远堂的兴建,追祭简德润祖,许多简姓宗亲大量的认同并改姓张简。二是在日据时代,日本方面认为只有日本人才有两个姓氏,台湾人都是一个姓氏,因此不管入学登记或在服务的机关,都只登记姓张或姓简,直到台湾光复後,部分人才恢复姓张简,不过有些人本身并未回复本姓继续沿用姓张或姓简,但其子女却又恢复本姓张简,造成父子不同姓的情况;也有部份人自此改姓张或简,从此子孙无人姓张简。

张简姓从德润祖开基之後,世居南靖,一直到十二世祖成祯等人带眷来台,并分别定居在台湾南部开基。从唐山到台湾,张简姓的子孙分布在基隆、南投、宜兰、新竹、嘉义、高雄、屏东等地。以高雄县大寮乡分布最多,而且集中在现今的昭明、义仁、新厝、拷潭、三隆、永芳、山顶等村落。因此如果说“张简”为大寮的特产并不为过。简德润的八个儿子,除长房无嗣失传外,其余房派都有众多子孙入台。

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大寮乡和凤山郡,有张简姓“五脉三十一派下”的说法。张简姓堂号有洪源、范阳、梅魁、南靖等,但主要以“南靖”为主。

郡望堂号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22年),改涿郡设置,治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

涿郡:春秋战国时为燕国涿邑。汉高祖六年(前202),分广阳郡南部、巨鹿郡北部及恒山郡一部,置涿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市)。

德感堂:宋朝时有简士杰任清江司礼参军。范大成请他入幕府,改任蒲圻知县。他在做县官的时候,不设科条,只重教化,百姓都不忍犯罪。后被升为贺州知州。

主要堂号还有:范阳堂、溯源堂、恩孝堂、追来堂、显清堂、惠宗堂等。

祠堂古迹

会益公总祠,又称简氏大宗祠。座落于永定县培丰镇洪源村,始建于明朝天启二年(1636)。历代重修,现基本保持原貌。宗祠中堂右边墙上镶着一块石刻,乾隆庚子(1780)年间原文为:“吾宗始祖会益公,自宋入闽与二世驱公侨居上杭,三世致德公始基洪源,而始二世卒葬杭邑,坟茔失记。”

长教简氏大宗祠,又称长教简氏总祠,座落于南靖县书洋镇坎下村。始建于宣德六年(1431),历代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南靖简氏东山祠,位于梅林镇官洋村东面的虎头山下,相传为老虎跳墙穴,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为简氏第四祖简维厚派下的祖祠,历代重修。东山祠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48平方米。

南靖简姓枫林祠,位于南靖县县书洋镇枫林村,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历代重修。祠坐东朝向西,占地面积420平方米, 单檐歇山顶,三山式。

洪源惠宗祠,坐落于永定县培丰镇洪源村,始建于明朝天启二年(1622),供奉简会益为洪源开基始祖,谥万五郎。历代重修。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简又新特献手书“溯远流长”镏金匾额。

漳州简姓侨馆,坐落于漳州市新华西路218号-220号,由旅居印尼的南靖县长教人简番忠发动海外简姓侨胞捐资所建的房屋,三进的土木结构古建筑,已有160多年历史。这里是清朝抗日英雄简大狮避难的地方,漳州市级文保单位。

漳州杨老巷简氏祠堂,坐落于漳州市新华西路220号。1894年,简大狮变卖家财,募集义士反抗日军侵台,为台北抗日义军首领。1899年前后,简大师回到漳州,避居杨老巷简氏堂。

楹联典故

殷商鼻祖源起;中国状元第一。

系承姬姓;源自叔虞。

——全联典指简姓的源流。

脉接洪源,八派初分源可溯;基开长教,一门递衍教难忘。

范城虽远家风在;阳德方声古处敦。

派衍洪源,登斯堂始知后海先河之义;基开教里,绍我祖勿替左琴右史之风。——南靖梅林简氏总祠

受尚书之峻业;建定国之鸿谟。

——简称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汉•简卿事典。下联典指三国蜀•简雍,拜昭德将军。

族谱文献

记载闽台简氏族谱有《简氏世系族谱》清简赞衷修,始修年代不详,清顺治、道光有2次重修,今本清光绪间重修钞本,不分卷共2册。宗族源流考释较为详备,第一册刊录诸序、乡图、祠图、墓图及宗派世系吊图,后列世传;第二册续载世传。内载始祖会益,原籍江西临江,宋乾道间诣闽南剑州教读,后移居汀州府上杭,为入闽始祖。传九世至德润,元末赴龙溪永丰里梅垅乡(今南靖)教读,娶长窖(今长校)张进兴媳刘氏,为张氏若子,承张姓户籍,谱尊张进兴为义祖,简德润为默林长校肇基始祖。后世复姓张简氏,即源于此。德润生有八子,裔孙代有才俊。还有《南靖默林长教简氏族谱》南靖默林长教简会益,法名万五郎分派下支谱。作者及纂修年代不详,钞本。不分卷,残缺,共1册。载有简乃西序,洪源世系,长教世系等。载宋时简氏万五郎卜居上杭后徙永定洪源,为简氏入闽始祖,传至九世简德润,号四先生自洪源徙居南清长教,为长教简氏支脉,肇基始祖,族中支脉繁衍迄今。另有《范阳郡简氏世代族谱》为南靖默林长教简氏族谱。

© 福建两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闽ICP备17021731号-8
推荐浏览器:IE9以上、谷歌浏览器、360极速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