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毛姓当代中国人口330万,为全国第86位,台湾排名108位,排在名人姓氏的第74位。
渊源
1、以国为姓。毛氏,出姬姓,是黄帝后裔,周文王姬昌之裔。《通志•氏族略》载:“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聃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姓源》说:“周文王第八子郑封于毛,《左传》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毛氏族谱》称:“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
2、以封邑命姓
周文王姬昌的儿子伯聃(一作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一带),爵位为伯,故世称伯聃(伯明),以封邑取名毛伯聃,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职,负责土木工程建筑事务,为周成王六卿之一。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封地命姓,遂成毛姓。《通志•氏族略》载: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
3、赐姓及少数民族姓
因功赐姓毛,《明史•毛忠传》载:毛忠初名哈喇,西陲人,正统三年(1438年)与都督蒋贵征讨尕儿只伯,大获全胜,升都指挥佥事,坚守边疆十年,皇帝为表彰他,赐予毛姓。另《明史•毛胜传》:毛胜,初名福寿,元代右丞相伯卜花的孙子,因讨还湖广、巴蜀等处有功,赐姓毛。《姓氏考略》注:“明有伏羌侯毛忠,为赐姓。” 现在,氐族、羌族、回族、蒙古族、满族、瑶族、土家族、维吾尔族、侗族、壮族、苗族、水族、彝族、仡佬族、哈尼族均有毛姓,在金时女真人中也有毛姓,其中以氐族、蒙古族、回族等族毛姓名人为多。
得姓始祖
毛叔郑。毛姓的开宗鼻祖是周文王第八子、周武王异母弟叔郑,因受封伯爵,又被称为毛伯、毛叔郑。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姬发联合各诸侯国讨伐商纣王,商朝天亡,周朝正式建立。周武王分封诸侯,叔郑封于毛(毛国,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其后遂以国为姓,后世毛姓主要是毛叔郑这一支派繁衍下来的,以西河为郡望。这就是中华毛姓的起源。
入闽迁徙
西周时封邑于陕西歧山扶风,是为毛姓发祥地;繁发于陕、晋、豫三省交界之宜阳韩城的洛水浜。春秋中后期毛姓家族发生内乱,一部分始徙江南,西晋末东晋初,战乱频仍,饥荒遍地,北方姓氏纷纷南迁,唐末五代播于甘肃、山西、河北、河南,繁盛于江南之浙、苏、皖、赣、湘、闽、云、蜀。
1、毛璋世系。毛璋,字肇林,官名国臣,原籍浙江衢州须江清漾(今江山市石门镇清漾村),宋吏部佐侍郎。宋咸淳甲戌年(1274年)度宗赵樭驾崩,太子年幼,总管太监巫忠、宰相贾似道制作内乱,蒙古忽必烈挥师中原。宋德祐丙子年(1276年),宋恭宗赵显及三宫被虏北狩,毛璋同学士陆秀夫护驾幼主益王和信王从燕都南渡,取道温州海路入闽,将军张世杰、右丞相文天祥在闽江五虎海口迎驾至福安府(今福州市)。毛璋授封兴化府(今莆田市)太守督道。宋祥兴已卯年(1279年),文天祥被俘江西,张世杰战败惠海与太子投海同归于尽。宋宝灭亡,元朝建政。毛璋为隐居,择地玉融六十一都鳌峰半岛梅林之中启宇定居。因地处梅树茂盛,风气攸钟,背山面海,群阜员秀,海中有山绕抱,涨潮似塘,故取名曰:梅塘(今福清市沙埔镇坑北村梅塘),成为福清毛姓开基祖。今已繁衍30代,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在此发展壮大后,又以坑北为中心逐步向全省、全国以至港台及世界各国迁徙,代代相传。现毛璋后裔主要分布在福清市沙埔镇坑北村的梅塘、西厝、东厝、祖厝、新厝下、后楼、下海、东贵盛和文场村,以及福清融城、阳下油楼,福州西门、灵响、仓山下渡、盖山、阳岐,福鼎市城关、秦屿、小篔簹,闽清廷洋,连江北艾、定田,闽侯瓜山、荆溪,长乐市,平潭县,永泰城关、新口、石塘和莆田、厦门、宁德、南平、来舟、沙县、建阳、浦城、泉州、龙海等地及广东、浙江、山东、四川、海南等省,台湾、香港地区,以至日本、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毛璋后裔成为福建省毛姓人口最多的一支毛姓。
2、毛蔚世系。毛蔚,字学周,原籍江西吉水龙城乡寺丞派,毛让13世孙,为江西宣抚司参军毛寿甫次子,宋度宗咸淳间(1265-1274年)授吉州学正,端宗景炎年间(1276-1277年)出任汀州府宁化县主簿,后卒于官,葬宁化县西郊,其子滨、鸿以奉岁时祭杞,遂家城永福坊定居。后毛滨子毛俊、孙立桂迁汀州府城即定光寺前毛家巷定居;其次子毛鸿孙立槐之子志文、志武先后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在招贤里(今水茜乡)大示坪、招得里(今安远乡)张家墙购置产业定居,志韬、志略、志广居江右(含江西宁都东山坝)。景泰三年(1452年)志文移居招得里张家墙,后裔适居宁都赖坊乡;明天顺六年(1462年)志武迁居大洋,为大洋开基祖。现毛蔚后裔主要分布在宁化水茜、安远、赖坊、大洋、宁化县城,长汀城,江西宁都、铅山、永丰,明溪下坊,建宁斗埕,崇安下梅,光泽台山等地。
3、长汀毛姓。长汀有二支毛姓,一是县前毛姓,一是古城毛姓。县前毛姓位于长汀县城关南门旧县衙前,是毛蔚四世孙毛立桂,从浙江入闽居汀州府长汀县城,明建文间(1399—1402)自宁化迁长汀毛家巷,后迁长汀县前定居,人丁兴旺,裔孙毛槐行商至宁化,爱其地美,遂定居于宁化县禾口;14世后以大树屏毛汝洋、毛汝猷、毛汝明、毛汝钦四大房称之;迁出以新加坡、上海、福州为最。二是古城毛姓位于长汀县西郊与江西瑞金相邻的古城镇,属江西吉水龙城毛任次子仕简后裔,约在清中期由吉水经瑞金,进入长汀古城。
4、毛显世系。毛显,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八角井里,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镇守福建延平府(今南平市),后调往闽清摩天任官校骑尉将军,遂定居闽清县下祝乡杉村。毛显之子毛保藩、保衍世居下祝杉村。明末,保藩后裔迁徙屏南。毛显后裔主要分布在下祝杉村、兰口村,桔林乡高洋村,梅溪镇扶山村、池园镇宝山村,白樟镇前庄村,东桥镇过洋村、朱山村、青窑村,梅溪大路村、上埔村,还有一些后裔于清至民国年间迁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福州洪山镇祥坂村(今台江)、平潭龟仔村,台江祥坂又分迁三明、上海、台湾及海外等地。
入垦台湾
毛姓迁往台湾的历史悠久,不只是平民百姓,还有政府派去的官吏。清康熙于1683年统一台湾后,派官员进驻台湾,治理台湾。《新竹县志初稿》中记录了一位广东博罗人毛殿飚,他是康熙甲戌年(1694年)的进士,康熙四十四年由诏安调补到台湾诸罗县任知县。他在任期间,废除陈规陋俗,打击豪绅强暴,修建桥梁道路等,作了许多有益的事 。在台湾毛姓名人中清代主要有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由福建建宁府建阳县知县调任台湾诸罗县知县的毛凤纶(凤伦),他祖籍盛京奉天府,在台湾的知县任上政绩突出,颇有才干,得到好评,当他43岁秩满时,升任江西吉安府同知而调回大陆。另一位是清广东惠州府博罗县人毛殿扬,他是康熙三十三年进士,四十四年由诏安调任台湾诸罗县知县。以前在大陆时颇有政绩,敢于改革陋规恶习,与恶势力斗争,到台湾就任后不肯与贪官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苟言笑,但命不长,赴任仅数月即逝世了。毛姓人迁台湾省规模较大的是在清雍正乙未年(1734-1735),有毛、蔡、李、龙、陈六姓合垦今台湾苗栗县苑里镇等地区。清道光年间(1921-1850)漳州龙溪县(今龙海市)田里乡人毛士剑以孝友杞台湾府学文庙,其后裔迄今仍盛传于台南县六甲乡。
1946年台湾光复以后,毛姓人又一次规模较大迁台。最多的一批是官员和学者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入台湾。这些毛姓人有的在台湾成家立业,有的从军队退役后无家室,在养老院安度晚年,也有一些毛姓人及其后裔迁居于海外各国。据福清《毛氏族谱》中的《分迁志》记载,福清迁台定居的毛姓宗亲有:典枝、祖锦、廷国、允邦、培心、维凌、维云、忠台、国兴、胤凤、厚鹊、祚军、祚祥、胤华、祚梁、念栋、祚贤、念智、祚彦、厚中、祚明、厚诚等。如,毛培心:原籍梅塘南支,是福鼎桐山始祖文珩公派下。文珩,字周善,号春还,太学生,璋公十六世孙,梅塘南支唯复公派下,于清康熙八年(1669),八府抽调领兵到桐山,而留居福鼎,是福鼎城关始祖。文珩公生三子,长子必发,生四子,分为春夏秋冬四房:长子习义为春房,次子习松为夏房,均居桐山街;三子习云为秋房居长头街;四子习礼为冬房,居浮岐叠石脚。培心系二十三世孙,现定居台北市。毛培心,字学悙,号麟鸿,福清梅塘支迁福鼎,定居台湾。
台湾毛姓主要居住台北、台南、基隆、嘉义以及彰化、台东等市县。
郡望堂号
毛姓郡望有西河郡(治所在今内蒙古东胜县境)、荥阳郡(今河南省荥阳市)等。堂号有西河堂、荥阳堂、舌师堂等。
祠堂古迹
满美毛氏家庙,又称毛氏庵美内祠堂,位于龙海市满美的毛姓祖祠家庙,约建于明代,坐北向南,二进三开间,砖木结构,多次重修,保存完好。庙中存有《西河郡》石门匾。
光泽毛氏宗祠: 光泽台山的毛湛毛家也是如此。该村现存有三座宗祠,分总祠和分祠。 毛氏总祠在村西面,坐北朝南,重建于清嘉庆八年三月(1804),占地面积469平方米,砖木结构,房高7.2米,正面高墙三开门,正中大门,上方有“毛氏宗祠”楷书大字。
毛氏四房祠堂,建于清嘉庆9年(1805),坐落在村东,现村口处。坐西朝东,占地面积489平方米,砖木结构。
毛氏六房祠堂,建于嘉庆九年(1805)。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76平方米,建筑面积720平方米,砖石结构,一字式门楼,没有大门,只有两边月门,里面前后三进,三开间。前殿上方有“温柔敦厚”牌匾,后殿上方有“安孔成寝”牌匾,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