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高级搜索

简介

梅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36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台湾排名第159位。

渊源

1、系出子姓,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出自商汤后裔,商王太丁封其弟梅伯于梅。殷商时候有梅国,是殷的同姓封国。殷王太丁分封他的弟弟于梅国(今安徽毫县东南),后来太丁有封了他为伯爵,于是世称梅伯。梅伯是位忠于国家、爱护百姓的王族,但后来到了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统治的时候,由于纣王的残暴荒淫,导致国家败坏,百姓苦难。梅伯关心民生疾苦,看到殷商如此,心急如焚。梅伯曾多次劝说纣王改邪归正,而纣王竟恼羞成怒并因此用残酷的刑法将梅伯折磨至死。后为殷纣王所废。周武王克商后,武王灭商后,周武王很尊重梅伯的为人,追加给梅伯的称号叫忠侯,并优待梅伯的子孙后代。封梅伯后裔于梅邑(今安徽怀宁梅城),又封梅伯的后裔于黄梅,号为忠侯。而梅伯的子孙为了纪念梅伯,就以封地为姓氏,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封地为姓氏,称梅氏,史称梅氏正宗。

2、源于姒姓,春秋是越王勾践之后封于梅里,以封邑名称为氏,后散居沅湘。

3、源于改姓而来,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如源于百越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百越王梅安氏族,因境内有梅溪河,称梅氏,后大部分融入汉族,少部分流入安南(今越南)。在古代,梅姓望族大多聚居在汝南。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得姓始祖

梅伯。商朝末年直臣,纣王时在朝任卿士。他为人正直敢言,见纣王荒淫无道,几次冒颜进谏,纣王不纳。时有臣劝他,忠言逆耳,以免招来杀身之祸,而梅伯却慷慨陈词:“文谏死,如果人人都不敢直言,朝廷还要我们这些大臣干什么?”他依然如故,凡遇纣王无道,即当庭指出,纣王忍无可忍,就把梅伯杀了,还残忍地把梅伯的尸体剁成肉酱,梅伯因冒死直言,忠贞不屈而流芳千古。武王灭商后,封梅伯之裔于黄梅,号为忠侯,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的封邑为氏,称梅姓。他们尊梅伯为其得姓始祖。

入闽迁徙

梅姓发祥于今湖北黄梅一带,后不知什么原因,大批迁衍于河南汝南。魏晋南北朝时,梅姓在汝南郡繁衍地尤为昌盛,并呈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后逐渐发展成为梅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汝南郡。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加藩镇割据,阉宦专权,又加唐朝所请的援兵回鹘烧杀掳掠,黄巢起义又紧随而来,社会激剧动荡,梅姓在南方分布更广,今广东一带也有了梅姓人定居。宋元之际,梅姓在江南各省繁衍昌盛.

福建梅姓分布闽东和闽西闽北。北宋仁宗朝景佑年间(1030年左右),浙江大际奉熙公派下的仲文公,在首次迁徙到福鼎点头镇的梅山,一世开山祖为仲文公。仲文公派下蕃衍到第十九世的梅顺公,在明朝成化年间,由梅山分支到柏柳,开垦田园,划购山林,建祠立庙,始成柏柳规模。南宋淳佑年间,大际奉因公派下第八世中起公迁徙到柘荣,继续番衍至廿一世的日近公。于明朝末年再迁福鼎刘山,番衍至今。清康熙年间从浙江省泰顺县溪坪迁至福鼎前岐镇的黄仁村,一世祖为玉珏公,至今已传一十四代,人丁繁衍约1400人,并在黄仁建造宗祠。福鼎梅氏源于浙江省景宁县的大际乡,历史上共分三次迁徙到福鼎,由于时代变革的原因和家族发展的需要,经过前代人的不懈努力,精诚团结,终于在1957年进行了宗族大联合,把两支梅联谱联宗融合为一支。分别是老大奉因公、老二奉安公、老三奉熙公派下。子孙迁徙海内外。

据资料载:宋时,梅氏就已入迁宁化定居,一些乡村至今还保存有以梅氏命名的村庄,如水茜乡的梅坑,中沙乡的梅林。元、明之后,逐渐外迁。至清代,广东、闽西又有梅氏入迁宁化。现主要居住在宁化翠江镇。湖南郴州市桂阳县梅家村《梅氏宗谱》记载,元龙公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猪屎街迁居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土名鹅颈丘。妣谢氏落业营生。生X奇公,妣余氏,得生四子:本福本禄本祯本祥。事业未序,及至五世祖白湖公恩赐进士,妣李氏生二子。白湖公妣吴氏谐诸子侄迁居郴州府宜章县、长沙府湘阴县、宝庆府邵阳县分居落业。及至汝顺公妣胡氏与兄同到桂郡,安居何地未详。汝明公妣庆氏安居桂郡,土名大塘尾。后又迁居阴泉坊传至三世鼎和公,妣王氏。进朝祖书立排行地名以传后世,居住地名芭蓠堡梅家园:祖叙功远、宗德族大、金世正朝、万代兴隆、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本族排行诗]:叔伯和子贵、思国绍继承、仁义礼志信、万世永昌隆、文才逢景盛、朝廷显大荣、祖德渊源(开基)远、诗书孝敬忠(后代光前功)、家邦陈善荣(传身齐家政)、安保定全功(诗书耀宗公)。诚能遵崇道、自然基业宏。明清时期,闽北地区有梅姓聚居村落,至清嘉庆年,有梅树德与林则徐同科举人,任浙江西安县知县。福建闽北梅姓而邵武梅氏是江西移民,而且他们至今还是说江西赣语的,分布的浦城600多人,光泽和邵武都有散居。

漳浦县旧镇镇梅宅村梅宅社和霞美镇山前村后山梅厝社,原居住梅姓家族,后来外迁,现梅宅无梅姓,仅存梅宅社神庙中梅姓题名石柱。山前村后山梅厝社梅姓系从梅宅传衍,有梅氏祖祠一座,现有梅姓约30人。又传石榴镇梅林社(梅东、梅西)原也有梅姓聚居,今已无梅姓,记以存考。

仙游县钟山镇元峰村,该村落大都是梅姓,现有人口约500来人,始祖也不知哪个朝代迁来,祖上的家谱已在文化大革命时遗失。邻县的莆田市灵川镇径里村也有200多人梅姓人口,他们是从仙游县钟山镇元峰村迁出的,听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莆田市灵川镇径里村祖上有家谱。子孙播迁三明将乐县万安镇良方村安居。

浙江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介于宁波、温州两开放城市之间,坎门办事处前坪村和应东村,现有梅姓人口几十人,大多数人讲闽南语,可这里的梅姓不知是从哪里迁来的,家谱也没有,听说先人是背着老祖宗的骨瓶到这里安居的。全县梅姓人口有200来人,但无宗祠、无谱集。

清康熙年间,黄仁梅氏肇基始祖玉珏公于从浙江泰顺罗阳溪坪迁居来福鼎前岐镇黄仁村,至今有三百多年,已传14世,子孙繁衍近1400百人。

据不完全统计,福建梅姓人口只有四千多人。福建梅氏上了千人的县市,我估计只有福鼎市和邵武市;厦门、福州、漳州、泉州都是散居。

入垦台湾

清朝以后,福建梅姓渡海赴台,侨居海外者。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有大批梅姓人口入台。台湾公布的梅姓人口只有三千多人,台湾籍梅氏有五百人左右,其余的都是大陆籍梅氏,客籍远远超过土籍人。台湾排名159位。台湾梅姓人口依次台北、台中、高雄、基隆、台南。

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治所在平舆,故城在今河南平舆北。相当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早期的梅姓,主要活跃于现在的河南汝南一带。西汉末,梅姓逐步播迁到现今的江西九江一带。

2、堂号

梅姓的主要堂号:汝南堂、华萼堂、绩学堂、北海堂、宛陵堂、尉仙堂、太公堂、汉中堂、华萼堂、余庆堂等。

宛陵堂:宋朝时宣城(古名宛陵)人梅尧臣,世称宛陵先生 ,任尚书都官员外郎。工诗,与欧阳修为诗友,著有《宛陵集》。

此外,梅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汝南堂”、“华萼堂”、“绩学堂”等。

祠堂古迹

黄仁梅氏老祠堂,位于福鼎市前岐镇美丽的黄仁村,始修于清代,2013年重修。

柏柳梅氏宗祠,位于福鼎市柏柳村,位于福鼎市的西南部,距福鼎市区24 公里路程,海拔约 400 米,在福鼎名山梅山。

惠安梅氏祖厝,位于惠安县净峰镇五群村村中村角。

楹联典故

中侯苗裔;汝南望族。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梅姓的源流和郡望。

仙隐吴市;诗咏都官。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寿春人梅福,字子真,少年时在长安求学,懂《尚书》、《毂梁春秋》,后官南昌尉,不久,弃官还乡。成帝、哀帝时,曾多次上书。元始年间,王莽专权,他离家到九江,相传后来成了仙;有人曾在会稽见到他;又说改姓埋名在吴市做门卒。下联典指北宋诗人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少年时举进士不第,历任州县属官,中年后赐进士出身,任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论诗注重政治内容,对宋初有些作家的靡丽文风表示不满;写作技巧上重视细致深入,认为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品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风格平淡,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很受陆游、刘克庄等人的推崇。有《宛陵先生文集》。

浓香满袖;绩学参微。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梅询,侈于奉养,喜焚香,以公服罩之而出,坐定拔开,满室浓香,人谓之“梅香”。下联典指清•梅文鼎,精历算之学,清圣祖尝以“绩学参微”四字赐之。

族谱文献

梅氏族谱,4册,民国27年(1938),建宁、邵武族谱。

© 福建两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闽ICP备17021731号-8
推荐浏览器:IE9以上、谷歌浏览器、360极速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