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主流得姓始祖比干。如今林姓人口在全国排名第十六位,福建和台湾的人口最集中,都是第二大姓,有“陈林半天下”的说法。
渊源
1、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期,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其始祖为比干。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唐林宝《元和姓纂•林》载:“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春秋战国时代,他们的子孙散居于北方的山东及河南各地,然后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逐渐在山东的济南一带聚居,汇为望族。
2、出自姬姓,形成于东周初期。得姓始祖周平王的庶子开。周平王的庶子名开,字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中云:“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子孙以他的字为姓,姓林。这支源于今洛阳的南郡,谱书也因此为河南林姓。
3、他民族他姓改姓。
得姓始祖
1、林姓太始祖:
比干(前1092-前1029),殷商贵族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为殷商贵族商王太丁之子,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后受托孤重辅帝辛(即纣王)。商末帝辛纣王被狐狸精妲己迷惑了,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于是他到纣王寻欢作乐的摘星楼,连续三天苦心谏言,都不离开。纣王不但不听并且惨无人道地剖开了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封比干为国神,建庙祀奉。
2、受姓始祖:
林坚。比干被害的消息传到家中,比干夫人妫氏已经怀孕在身,担心纣王再来加害,为了避免受害出逃,带着奴婢逃到朝歌(今河南淇县)一带的长林山石室中避难,就在当地生下了一个儿子,因常喝泉水便起名字叫泉。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把他们母子找了回来。周武王有感于比干的儿子在山林中所生,又因他的父亲坚贞不屈,便赐他姓林名坚,封爵博陵。林坚就成了林姓的得姓始祖。
入闽迁徙
1、晋建武年间,永嘉之乱,晋元帝司马睿率中原汉族衣冠仕族臣民“衣冠南渡”,晋室衣冠八姓入闽,冠始入闽者八姓,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18),林禄奉敕征闽,守晋安,任晋安(今属福建)太守。林禄举家迁居晋安。其后裔在八闽繁衍,称“晋安林”堪称林姓第一旺族。成为林氏最庞大、最著名的一支。有诗云:“中兴姓氏无双谱,南渡衣冠第一家。”,发展为林姓人口最多一支,其后子孙遍及福建、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台湾等地。林禄公的张氏所生的5子为“五马林”,其中第三子林畅后裔主要分布在福州、长乐、连江、闽侯、永泰,其中有部份迁居大田梓溪林。唐代,入闽林姓传至第十六世分衍为阙下、九牧、游洋三个大支系。唐代林萍迁居漳浦,开发龙溪、仙游游洋;又有后裔迁台湾,迁台湾的称为“雾洋林家”“板桥林家”,是台湾五大家族。
2、林禄传十世林英,天嘉元年(560)任贵平主簿,由莆田北迁江西洪州(今江西南昌)。林英生子礼,林礼生子士弘。林士弘为闽林第十二世,字世荣,在隋末称帝,是林史上唯一的皇帝。隋朝末年,林士弘是南方农民起义的首领,鄱阳(今江西)人,为林禄的十二世孙。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林士弘与同乡农民操师乞等商议聚众起事,旋召集流民、农民等起义,攻占豫章郡城(今江西南昌)。操师乞自称元兴王,以林士弘为大将军。不久,操师乞战死,林士弘代统其众,在鄱阳湖一带大败隋军,斩杀隋将刘子翊,豪杰聚众攻杀各郡郡守以响应起义,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十多万人。次年,起义军占领虔州(今江西赣州),控制了今江西的大部分地区。林士弘自号南越王,不久又自称皇帝,建国号楚,建元太平。到唐高祖武德五年(622),起义宣告失败。林士弘的后裔为了免遭杀身之祸,林姓由此始入居客家地区,有的逃到浙江武林山中隐居下来,改林姓为柴姓,形成比干后裔之柴姓林氏。历后梁至后周,士弘裔孙柴守礼有个妹妹嫁与郭威(后周太祖),被立为皇后。郭威无子,以守礼之子柴荣嗣立为帝。柴荣即五代后周世宗,继郭威帝位五年(955-959),在北伐契丹的征途中患病,回京逝世,其子柴宗训七岁即位,半年后“陈桥兵变”禅让于赵匡胤,赵建立北宋,诏封恭帝为郑王,安置于房州。当时柴荣之弟柴穆率子柴惿等起兵反宋,集兵郑州,宋太祖遣大军镇压。当时柴太后健在,忧恐不安。开宝六年(973),宗训假托病故,默然从房州携家眷南逃福州避难,居福州济南山,改柴复回林姓,易名判官,并以山名称“济南林氏”。但汉代宣帝时林尊称盛山东济南,族人已有“济南林氏”的称谓,故宋代始于林判官的林姓族人,称“新济南林氏”。
林宗训易柴复林后,适值北宋进行统一南方的战争,开宝八年(975),南唐国为宋所灭,林宗训又开始逃亡历程,从福州转移到士弘祖居地莆田,后续迁偏远荒凉的宁化落籍。林宗训生子四,朝、宝、厚、严,子孙遂分衍闽西及赣南、粤东各地。林宗训曾孙千六郎讳融,宋神宗时为员外郎,仕南昌太守,宋元祐初(1086),因兵乱,林融夫人巫氏携六子(五一郎、五二郎、六三郎、七郎、八郎、九郎)及六三郎(一说五三郎,又说六郎)之子万一郎、万二郎、万三郎,从宁化石壁迁长汀河田开居。此后,五一郎、五二郎、六三郎继迁武平、上杭。八郎徙居濯田巷头,九郎迁武平中堡。此一世系,称为“回闽世系”,林宗训为林姓“回闽始祖”。林融则为闽西长汀、上杭、武平等县柴林世系林姓始祖。
3、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县的林孔著随从陈政将军在闽广征战,屡立战功,受封为军谘祭酒。陈政以第九女嫁林孔著为妻。在陈政病故后,林孔著大力辅佐妻弟陈元光左郎将。林孔著因建树殊功受封为经略都护、嘉议大夫,逝世后又追封为谋国将军。他的后裔遂定居于浦南(属今漳州市)、东园(属今福州市)、兴化(今莆田市)。
4、唐末,河南光州固县王潮、王审知入闽,随行固始林氏有二十八个大支系,即陶江林、濂江林、控鹤林、福全后安林、上街六桥林、阳泰林、元祯林等。其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支系。(1)《控鹤林氏族谱》序:“广明中,黄巢据毫,抵安丰,一苇可航,州民惊鼠窜。吾祖延皓与固始县王潮弟审知有旧,遂往家焉。”唐僖宗时,林延皓(870-936),字仁寿,寿州人。他与河南固始人王审知有旧交,遂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举家迁往河南固始,投靠王审知。林延皓随行开辟漳州,成为王审知入闽之部将,授威武军节度副使,拜拱宸控鹤都使。唐末始居福州,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居吴山。他的后裔以其官衔而称为控鹤林姓,又称福州吴山林姓,尊林延皓为一世祖。林延皓生林通,林通生四子:林经、林总、林绍、林续,分居四地,各自发展。林总仍居福州吴山,林经居于闽侯,林绍居于福清,林续居于长乐。(2)唐景福二年(893)林廷甲任骠骑兵马司,居福建晋江凤山、后安一带。其子林亮兴迁居晋江后安,故后裔称为后安林姓。他们由光州南下入闽时带了一批林姓同乡,其中知名者有:林廷甲、林穆、林硕德、林阳泰、林元祯、林陶、林靖等人。林廷甲亦出自济南林姓,是晋江福全后安林姓的开基始祖。他及其后裔居住在晋江县凤山自成林姓的一支派系,称“福全后安林姓”。(3)唐昭宗乾宁元年(894),林穆官至左朝奉大夫随王审知入闽,卜居于闽县归义里枕峰(今闽侯县)。他的后裔世居闽侯县尚干镇,称“陶江林姓”。陶江林姓先世源于济南谏议大夫林希旦,其后裔由济南迁居光州。(4)林硕德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受封为“威武军都统使”和“开闽都统使”,并赐给食邑古侯官县(今福州),为六桥林姓入闽始祖。中和五年(885)正月陷汀(今长汀)、漳(今漳州)两州,于乾化三年(913)受闽王分食邑侯官县治,退居大屿头山东南侧闽王王审知赐建的三进封第(今上街村祖厝),见玉浦周围水绕,始建郑屿、温阳、玉浦、山后、玉丘六座木桥以渡,使道路四通八达,遂称六桥林姓。(5)五代年间,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福州濂江林氏,是福建固始林的杰出族群。至明中叶,出现“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巅峰时期,脍灸人口。(6)始祖林元祯公,字有祥,河南光州固始人。因避黄巢之乱,随王潮、王审知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初授朝散郎,迁知吴郡太守,继任中顺大夫。初居福州,葬福州北门神圣坑。配赵氏,封宜人,生子三:舜文、舜武、舜全。称“元祯林”。(7)阳泰林氏入闽开基祖是留后监军林靖,字阳泰,封忠烈候,唐未随王审知入闽。梁开平元年(907)王审知被梁封为闽王时,审知起用林靖为相。阳泰公生二子,长子珙公,袭父职,任都统,后裔居福州三山尾。迁长乐南乡复庐山下祉溪(今作首祉)。支分笼下,黄石、东屿、屿南、岱边、福清、平潭、金蜂书堂半山以及浙江。
5、北宋时,林放的后裔林希元从沙县城关迁居沙县的夏茂,后裔分衍于沙县的儒元、李窠山堂、长阜村黄历、后垅等地。宋代,九龙门林氏第三十八世祖林文德中进士,为宁化知县,宋末不回籍,而居宁化为始祖。
宁化《西河郡林氏族谱》(清同治元年修)载:始祖景源公发源自宋,由柳州迁居于汀州府河田乡,后又迁长汀归阳里大息铺开基创业。至六世祖茂昌公迁居于宁化新村里马尾桥林坊。其子六五郎生五子:长七郎、次十郎、三習郎、四辛郎、五立郎。三、四、五子各徙别处。长子七郎生二八郎。二八郎生聪郎,徙居龙上上里南城堡焦屋,建造祖堂,安祀祖公牌位。次子十郎生六八郎。六八郎生五九郎,仍居故里高埠头,后复迁高排开创基业,并造祖堂,安祀西河林氏祖先一脉牌位。
入垦台湾
相传东晋时代有一批林姓渔民航海到达澎湖、台湾等地,他们以打渔为生。唐代中国商人林灵仙经常来往于大陆与台湾之间,他是当时有名的富商,可称早期入台经商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唐朝开元年间,东石林知祥之子林銮,经商航海至台湾,当是林姓最早入台者,乃台湾林姓入台第一人。先后主要有三批: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1661年),龙溪人林凤,同安林圯等,他们以对台湾开发的奉献,人们将其居地分别命名为林凤营、林圯埔以示纪念。他们为台南、云林、南投的开发贡献不少。其次,随施琅收复台湾的林氏众多,稍后移民的如游洋林氏派下平和林石,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迁居台湾雾峰,衍成名门望族,其裔林文察官至福建提督,授太子少保;又如龙溪二十九都白石堡林应寅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迁淡水兴直堡新庄。其子林平侯经营有方,成为台湾巨富,平侯子国华、国芳迁台北板桥,后遂称为板桥林家,当年还为清海军建设、辛亥革命作出捐资的贡献。台湾五大家族中林氏大家族占2个,都是福建漳州的。据《连城县客家姓氏源流初探》载,连城林氏迁台有:泰德、掌德、辉德、若德、容德、桂如、宝望、报辉、以崧、俊铭、仁德、茂松、维长、克西、报川、菊波、昭永、贞祥等。上杭林氏迁台有:树民、克章、正辉、道端、家福、杰炎、其先、端泳、国椿、坤德、培德、定泉、定和、鸣岗、毅德、开明、强民、长椿、鸣辉、汉标、汉星、文兴、锦章、福生、福飞、文盛等。另据记载:诏安县“应源堂”林氏开基祖向日,祖居福建汀州石壁村,林向日于元末迁居诏安溪东上营村,其后裔林学优、林先图等移居台湾嘉义县诸罗、白杞寨等地。
郡望堂号
1、郡望
晋安郡:林颖的次子林禄,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5)举家入闽,定居于晋安(治在今福州市),成为“晋安林”的开基始祖。
柴林氏:隋代末年,林士弘其后分布于福建龙岩,堂号亦为“济南堂”。
此外,还有“下邳郡”、“济南郡”、“西河郡”、“南安郡”等等。
2、堂号
九牧堂:(1)来源于唐代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披公唐天宝间授太子詹事,赠睦州刺史,由北螺迁居澄渚乌石(今西天尾镇龙山村)他生了九个儿子:林苇公端州(今广东肇庆)刺史、林藻公容州(今广西容州)刺史侍御史、著公横州(今广西横县)刺史、林荐公(韶州即广东韶关刺史)、林晔公通州刺史、林蕴公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林蒙公循州(今广东博罗)刺史、林迈公雷州(今广东海康)刺史、林蔇公福唐(即今福清)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为“九牧”。(2)宋“九牧堂”,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为阙下宋代分支,发祥地在晋江。
忠孝堂:来源于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姓人的史祖林悦以忠孝见称而得名。“忠孝堂”在客家人历史上,还有一支林姓因躲避元初对林姓汉人的屠杀,被迫改姓杨,俗称“新杨”,也是林姓后裔。
孝瑞堂:又称“双阙堂”。始于林攒,闽林始祖林禄的十八世孙,早年任福唐县尉(今福清)。贞元元年(公元785),他的母亲在莆田病重,他得知之后,急忙从福唐赶回,未到家母亲便去世。他悲痛欲绝,回家后扶尸痛哭,几次昏死过去,四五天也不吃东西。母亲下葬之后,他又在墓旁搭一座茅屋住下,亲自搬运土块、石头,为母亲的墓葬添土筑石。这样过了一年多,都是如此。结果感动了苍天和其它生灵,以至相传有甘露三次降临到墓旁的松柏上或其它附近地区,又相传有白鸟两次飞来。事情传到朝廷,唐德宗专门下诏星表他的门闾,并在宅第前立下双阙,他的家族也免除了徭役。家乡以此为荣,把他的家族称为义门,所居地称为孝里,所在的林姓支派,称为阙下林,分为五房,后裔以孝瑞为堂号。
培远堂、绥丰堂:游洋林氏昌公6世孙林子慕后裔,先后建有平和绥丰堂、培远堂和漳州宫保第。雾峰林家的开台始祖林石,是埔坪开基祖林子慕的第十四裔孙。自林石渡台后,台湾林氏族亲与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宗亲就经常往来,世世代代不曾中断。以林文察、林朝栋、林祖密祖孙三代为代表的雾峰林氏是其中最显赫的一支。
此外,林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尚干堂、西河堂、十德堂、九龙堂、绍闽堂、双阙堂、青龙堂、永泽堂、林平堂、善庆堂、济南堂、敦本堂、崇本堂、梅鹤堂、下邳堂等。
祠堂古迹
林禄公墓,林禄在晋安郡辞世后,被追封为晋安郡王,葬于温陵九龙岗(在今惠安),穴名龙马毓奇。
九牧祖祠,位于莆田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乌石。乌石古属仁德里澄渚村,为唐九牧林氏发祥地。澄渚古称“陈俞”,据明代名士俞钊(梯云斋记)载:“自唐林蕴立券就陈暄市地,筑读书草堂于梯云斋之北,遂改陈为澄,改俞为渚”。
泉州林氏宗祠,位于古泉州子城崇阳门承人巷内,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该宗祠基本保持明、清祠堂的规制。大门联:“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
尚干林氏宗祠,位于闽侯尚干,淘江林氏穆公后裔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清咸丰五年(1855)改建为宗祠,光绪三十二年(1906)添建“义姑祠”于宗祠西侧。民国二十一年(1932),将宗祠改称“尚干林氏祠堂”。
闽南比干庙,位于晋江永和镇马坪村灵秀山之南,觉峰以北。占地18亩地。奉祀的是太始祖比干公的夫人陈氏、林氏始祖坚公。右边奉祀的是海神妈祖林默娘。
福州林文忠公祠,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澳门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兴建。坐西向东,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
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座落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林浦村。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 时任兵部尚书林瀚主持。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林烃重修,增建“四知堂”。历代重修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20平方米,其中祠埕160平方米。系典型的明代建筑。
漳州林氏宗祠,又称比干庙,座落于芗城区振成巷华南小学内,始建于宋代,历代重修。漳州林氏合族建的祖祠,接待本宗族赴考往来生员用,也是台湾漳州后裔所瞻仰的祖祠。占地面积约852平方米,正殿面积430多平方米,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漳浦海云家庙, 又名乌石大厅,座落于漳浦旧镇镇浯江村,系林氏乌石祖祠。明正统十三年(1447) 乌石七世祖林普玄率侄柔兴创建。明万历十年(1582)探花林士章等主持,在原址上重新构筑,历代多次维修。祠堂坐西朝东,面积约1500平方米,家庙前面有5000平方米的广场,坚立着60余座石旗杆。
南靖林氏聚斯堂,位于南靖县和溪镇林中村,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历代多次维修。坐南向北偏西,占地面积546平方米,建筑面积292.49平方米。
洋埭林氏宗祠,位于晋江市陈埭镇的洋埭村。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明正德十二年(1517),应漳州,漳浦分裔会亲之需,倡议建祠。六世林存馨主持建造祠宇,嘉靖年间落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曾重修。木石结构建筑,二进院落。
五寨林氏家庙,位于平和县五寨埔坪村刺仔寨山脚,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建筑建于清顺治年间,现状为一九八六年重修至今。面积843平方米,座北朝南。
楹联典故
九牧家声远;十德世泽长。
——佚名撰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林氏宗祠联
草舍百篇集清气;虎门一炬振国威。
——上联典指明代贡生林时跃。下联典指清代大臣林则徐。
进士难进士不难难在七科八进士;尚书贵尚书非贵贵在三代五尚书。
——福州市仓山“宫保第”林氏宗祠“四知堂”联。
崇以忠,崇以信,忠信承先,本本源源绵世泽;德言孝,德言慈,孝慈裕后,支支派派衍长林。
——林姓宗祠通用联。福建省南靖县新村镇林氏祖庙“崇德堂”联。
振作那有时,少时、壮时、年老时,时时须努力;成名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福建省永定县林氏宗祠振成楼堂联。
燕翼栖丹林千枝万叶增光祖德,贻谋传曲港源远流长培耀宗功;历受员外郎莆内风声遵帝制,御前通政使饶州德泽洽民情。
----云霄陈岱镇竹港村林氏家庙燕翼贻谋堂,是台湾云林县刺桐乡林氏的祖祠。
族谱文献
闽台林氏族谱有《林氏开族统汇图谱》东晋始编成集,唐贞观六年(632)中书全温彦博撰写《林氏源流总序》,唐贞元间林蕴从国史馆获重要史料,续修《续庆图》日臻完整。1985年重修,名《闽林开族千年谱》分五集:自黄帝至唐九牧;阙下林家;九牧林家、游洋林家、雾峰林家;闽林总集。有《台湾雾峰林氏族谱》原名《西河林氏族谱》,因记录雾峰林石派下改名。1935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中林献堂等主修,1971年铅字,分公谱、私谱两帙。公谱载林石以上,溯其源流:谱序、凡例、世纪源流、比干公墓识语铜盘铭、比干墓先师孔子书、唐太宗追赠比干太师诏及祭文、重修太师殷比干祠墓碑记、晋安郡王禄公墓识语、宋仁宗皇帝御书题诗、世系;私谱载林石以下,演其支派。主要分两目,一为家传,太高祖石公、高祖考逊公、曾祖考甲寅公、祖考奠国公、先伯父文凤公、先二伯父文典公、先考文钦公等诸家传,还有曾祖考太对翁、先伯祖刚愍公家传、先考荫堂公家传,先祖父志芳公家传;二为世系、世谱,志历世系统与列祖名讳、生卒、婚葬等项。插图有:比干墓图、比干铜盘铭图、孔子墨迹石刻图、晋安林禄墓图、宋仁宗御书石刻图、朱熹墨迹石刻图;题字有日据台湾总督中山健及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墨迹。载自始祖子慕公迁于莆坪(今平和),传世十四至太高祖石公,始入台湾;初寓彰化,数迁至大里杙庄,雾峰林氏与台湾史有关纪事。有1992年台湾林忠义等编《林氏东山兴仁公系谱》铅印本,始祖钦荣。1981年编修台湾《虎邱林氏族谱》,以及《控鹤林氏族谱》、《凤池林氏族谱》、《仙溪林大宗祠族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