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高级搜索

简介

曾姓是在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六位,在福建排名第十六位,在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

渊源

1、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姓氏篇》、《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襄六年莒灭之,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姓。”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姓。

2、出自姬姓。西周初,周穆王南征,移封褚姬姓诸侯国于汉阳地区,穆王之裔封在缯邱,春秋时,楚国迁曾国于河南光山西南。战国时,楚国再迁曾国于今湖北随州,后曾国为楚国所灭,后人以国为氏。

3、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京族、土家族、彝族、苗族、布依族、满族、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曾参,俗称曾子,名子舆,是孔子贤弟子。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村,一说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魏庄乡南武村)。与其父曾点,都是孔子的学生,尽传孔子之孝,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大学》一书是他所著,后世尊为“宗圣”。目前曾姓均以宗圣公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鄫侯曲烈,帝舜赐禹姒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鄫侯曲烈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入闽迁徙

唐总章二年(669),陈政以岭南行军总管,入闽平定“啸乱”,有府兵队正曾仲规跟随到漳州,宋封赠辅国将军。据传,曾溥于唐麟德元年(664)从河南申州济阳入闽。

唐大中年间(847-859)河南光州刺史曾高自江西南丰入福州,世居福建。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黄巢起义,江西境内的百姓深受战乱之苦,被迫东向溯章水进入福建的汀州,沿韩江以下而分布于潮州各县。南丰曾姓经江西广昌、石城,到达福建的宁化、长汀、上杭,最后达到广东平远、兴宁、五华以及香港等地。

唐光启年间(885-887),曾参(曾子)的第三十六世裔孙曾延世,官为团练使、光州刺使、开闽侯、赠金吾上将军晋光禄大夫,奉旨率家族与其内弟王潮、王审知等攻入福建,转战福、汀、漳、泉诸州郡。于光启二年(886年)定居晋江泉州城西的龙头山一带,遂成为曾氏龙山衍派一世祖。子孙初分衍泉州、漳州、福州等地。

宁化方田王屋坑《曾氏族谱》:崇德于南唐保大三年,自永丰西徙。传四世载阳,官将士郎,其五世孙盛唐,彦职之子自江西新坡迁宁化江头岭(治平乡)、吾家湖(济村乡)。子孙衍石城、延平、宁都、松溪、寿宁、浦城、归化、汀州、湖广、四川、粤东等地。

北宋政和二年(1112)曾淳由南丰入闽,留居汀州府宁化县石壁,复迁长汀,为入汀始祖。北宋初年,曾旧的7世孙曾中彦(曾参40世)字宗俊,由江西虔州(今赣州)徙汀州府宁化县,他的五世孙恩一(曾参44世)于南宋绍兴年间(1161-1162)再徙上杭县,他的五个儿子分居上杭的茶地、蓝溪、庐丰、下都、才溪。曾氏后裔尊曾恩一为入杭始祖,后裔播迁永定、南靖、平和、东山等县。恩一后裔从闽南迁台有上百个支系,如平和开基祖曾觊的后裔曾麻、金盾、可试、日旺、日寿、日柱、柳金、仲兴、启行、昭洲、昭丁、昭煌、昭樟、文回、文渎、文凿、天助等。清康熙年间,南靖曾明捷与妻及4个儿子,曾名奇与妻及6个儿子渡海去台。又曾略裔孙兴梁由赣入闽,先居宁化县,后迁上杭县城郊水南开基,裔迁闽中福州、粤东镇平(今蕉岭县)等地。另曾巩(曾参43世,中书舍人,文学家,人称南丰先生)之孙曾悊,素习堪舆,与母舅路过宁化县柳杨(今为明溪县盖洋镇杨地),相其吉地,于南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迁入定居,到南宋,裔曾念一郎(曾参49世)由盖洋迁连城县城南五里曾屋山(现莲峰镇蔡屋村一带)定居繁衍。民国《武平县志》载:“曾氏皆祖巫公之后,曾点及参,世居武城。十五传据迁庐陵之吉阳。至宋五十三传裕振,迁广东镇平县蓼陂乡。始迁祖伯泗郎为五十四传,自镇平迁居(武平)县城。”裔孙在武平县及江西播迁。宁化曹坊曾家背《曾氏族谱》:洪立裔孙俞公,生五子。长子定公,为南城张家山始祖。再五传至东林,有次子庆禄,字元朗,官至总戎指挥。宋时,携子五二郎,自南丰迁居宁化会同里(曹坊乡)马龙坪。生九子,长子智先,于元祐三年,徙居潭飞寨(亦名南平寨,现为南城村)。洪立之十六世孙孟元,授福建汀州通判,致仕后,寄居清流县。传六十二世肇公,讳开,号介,于明弘治十八年,自清流徙居宁化大塘边,后衍龙上里、曾家背等地。《梅县志》:延鐸十三传裔孙曾惇,北宋政和间,由南丰迁宁化石壁。其孙桢孙、佑孙。宋末元初,桢孙迁居广东长乐;佑孙迁居广东兴宁,生四子。长广新,由宁化迁兴宁。其孙五郎,由兴宁迁梅县。宁化曾氏基本是曾参四十七世彦识曾孙文兴、文举(五十世)裔孙。

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宗圣”曾参第四十五世鲁国郡的裔孙曾十三郎从山东曲阜迁徙福建上杭紫金山。这一支山东曾姓的继续南迁,形成南北两宗曾姓在汀江中游地域的汇合,使上杭成为客家曾姓繁衍外迁闽西南、粤东南、赣南、广西、台湾以及东南亚海外各地的辐射中心。宋元间曾参五十三世孙曾裕振自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徐溪乡。

北宋初年,曾参第四十世孙,曾氏老三房曾旧第七代孙曾中彦,字宗俊,官通直郎,由江西虔州(今赣州)徙汀州宁化,而后再徙上杭,又衍永定、平和、南靖等地,并得到较大发展,形成宁化房系。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说:“纡淳,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

宋末已有曾姓先民到金门居住了。靖康乱时,金门乱世中的桃源,当时梁、傅、曾姓等豪门大族都率众来到岛上开发山海之利,做长居久住的打算。

元朝末年,竹塔半径山曾氏开基祖曾永茂为宗圣苗裔,家巨富。传至曾祥生为二十三世。

2008年统计曾氏分布:平潭县中樓鄉大坪村;福清市高山镇东进村瑶下自然村。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安村,延世公派。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西湖,大约1500丁;荔城区 畅林社区溪头村 有曾氏宗亲600余丁;仙游县游洋镇鲁头村,大约1720-1730年间,现有人数300-500人;园庄镇枫林村、园庄镇土楼村,五六十人。三明市沙县夏茂东街 600人;尤溪县洋中乡后村1000人、坂面乡下川村后湖自然村,500人左右;宁化县安远乡洪围村,100-120人,由仙游县游洋镇鲁头村迁此;方田乡王屋坑村、方田乡朱王村500人左右;坂面乡下古迹口村,有300左右、坂面乡下厚碌坪村,约300;洋中镇后楼村;将乐县白莲镇大里村。泉州市惠安县螺阳镇松光村草柄自然村, 约850人;螺阳镇松星村、螺阳镇松星村厝仔自然村, 约400人;螺阳镇松星村后康自然村, 约550人;螺阳镇松星村上店自然村,约450人;涂寨镇曾厝村, 约1400人;德化县浔中镇石鼓村,约2000人;浔中镇石山村,约1300人;浔中镇祖厝村,约1500人;晋江市安海镇赤店村,大约有5000多人;安海镇西安村 300人左右;池店镇屿崆村上钞自然村,55户,约230人;内坑镇东宅村 500多户2000多人;内坑镇后库村、内坑镇亭顶村;南安市官桥镇成竹村上曾 700人左右(鲁国传芳);官桥镇成竹村杏村100人左右(龙山衍派);官桥镇成竹村曾庴 1900人左右(龙山衍);康美镇团结村湖宅村,大约200户左右;漳州市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全姓曾;九峰镇霞西村高寮曾氏村黄田背屋房系;九峰镇下北村、龙海市东园镇厚境村、东园镇秋租村;浮宫镇担宅村,延世公派,90%姓曾;南平市延平区太平镇曾厝村,700人;建瓯市东峰镇霞镇村西山组;建瓯南雅黄园村张坑 70人;建瓯南雅爱竹村 280人;炉下曾福道约300人 ;南平南山折竹村 150人;建瓯房道尤当 136人;南平市洋后乡良坑村 500 人;龙岩市新罗区西陂镇排头村曾厝上设有曾子祠,族人五百余人;长汀县 童坊镇下坑村;武平县 东留乡兰畲村,约100人;连城县 赖源乡黄宗村;漳平市新桥镇珍坂村,约2800人,从泉州过来;宁德市寿宁县大安乡大熟村,800多人;清源乡山头湖村,约600人。

入垦台湾

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全国各地及台湾,根据台湾省曾氏族谱的记载,宗圣曾子,总共有三个儿子,依序为元公、申公华公;台湾的曾姓,大多传自长房的曾元,以祖籍福建泉州府晋江县的“龙山派”曾氏而言,大致是曾子的第七十至七十五世裔孙。最早到台湾开基立业的曾姓先人是漳州府海澄人曾振赐(一说曾振吻),于明毅宗崇祯十五年(1642)迁徙台湾,繁衍生息。据《台湾篇》载,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年间曾姓族人相继往台。明末清初曾姓族人辅助郑成功东征台湾,其后还有几次移民。这都是使台湾的曾姓族亲日众之源。在《台湾篇》、《台湾中部古碑文集成》、《南流文献》、《屏东县古碑文集》、《新竹文献会通讯》、《嘉义县古碑文集》、《曾氏世界宗亲总会会刊》等史籍里,均记载着曾姓后裔对开发宝岛台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迁居台湾曾姓族人的主要聚居地有新竹、南投、台南等地。平和、台湾《曾氏族谱》:六十四郎公,原居宁化石壁村。宋末元初迁居上杭。后衍永定、石城;续衍台湾。台湾屏东《曾氏族谱》载:屏东曾氏始祖裕振公,宋末由中原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第二代逢元代之乱,再迁居今广东蕉岭县兴福乡。曾氏6户子孙再于清初移台湾屏东平原。台地南部高、屏二县曾姓由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县)迁台者,大部分是裕振公(念二郎)后裔,在此宗亲又分为:九岭户、西山户、南山户、端塘户、黄坑户等等。曾氏入垦台湾屏东平原的六户子孙,目前分散在六堆地区。台湾曾姓除“龙山”之外,还有兰溪派、大湖派、龙潭派、西门濠口派、太平寨派、清源派、惠安派等等。树有根,水有源,两岸绝大部分曾姓族人是“共祖同根”,台湾曾姓族人和福建曾姓族人绝大部分是直系血亲——子女迁到台湾,小部分是旁系血亲——兄弟迁去台湾。随之也出现了以曾姓命名的自然村,在台湾彰化县秀水乡有曾厝村,田尾乡有南曾村、北曾村,在基隆市中山区有曾仔寮、曾厝等。1953-1954年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阳明山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11县所作的调查表明,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4县外,全省住民828804户中,有曾姓12002户,占全部户数的1.45%,在台湾曾姓人口也约有一百万人。

郡望堂号

鲁 郡:西汉改薛郡置鲁国,治在鲁县(今山东省曲阜)。相当今山东曲阜、滕州市、泗水等县地。晋改为鲁郡。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省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省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此外,还有鲁阳县、武城郡等。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一日三省: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参传孔子之学,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武城即为曾姓的远祖发祥之地,“武城堂”名本源于此。

追远堂:取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曾参“慎终追远”之意。

此外,还有鲁阳堂、敦本堂、宗圣堂、守约堂、养志堂、若文堂等。

祠堂古迹

平和中湖宗祠,又称曾氏始祖大宗,座落于平和县九峰镇大洋陂。始建于明弘治壬子年(1492),历代修葺。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149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

晋江曾厝曾氏宗祠,座落于东石镇曾厝自然村,唐初名为乌树里,后称珀珊。原属晋江十都仁和里。因宋元战乱,居屋宗祠族谱毁废殆尽,曾厝祠堂始建年代无考。至隐士曾芳叟令次郎曾元第入居曾厝,于至大三年(1310)创建居屋,明万历十八年(1590),其后裔进宝解元曾希止改该故宅为宗祠。历代重修。

南靖高港村曾氏宗祠,位于南靖南坑镇高港村。明朝宣德年间,高港曾氏子孙始建宗祠,始称“天水贻燕积广堂”。乾隆三十年(1765年)再次重建,更名为“崇本堂”至今。崇本堂为砖木结构,面积4亩。

泉州龙山曾氏大宗祠,“龙山”派曾姓的住宅大门上方,常见一石匾,上书“龙山衍派”、“三省传芳”、“鲁国传芳”以及“武城传芳”。据考证,龙山曾氏大宗祠宋端拱年间(989)为曾氏八世祖曾会(曾公亮之父)的故居,曾会入仕发迹后,将此重建为“曾氏大宗祠”。

科荣相垵堂,系曾氏分支祖祠,位于德化县浔中镇石鼓村,宋名宰曾公亮为其七世祖、唐内侍者使曾宏公墓奏立相安院于此。作为守坟之所,故名安相村。

宁化曾中彦后裔曾氏祖祠有五座,其中方田乡南城村两座,均称曾氏宗祠。上祠位于南城村左边坑尾,祀定公五世孙德贵;下祠位于南城村山下屋里,主祀宋一世五二郎,堂号“敦睦堂”。方田乡黄竹坑一座,称曾氏家庙,主祀文兴公支系六郎公一脉。堂号“追远堂”。

长汀曾氏宗祠:长汀大同镇东街村。

楹联典故

武城世第承三省,沂水渊源流九洲。

——撰曾姓宗祠通用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宗传内无双学士;圣教中第一名贤。

——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堂联。联以鹤顶格镶嵌“宗圣”二字。

一部孝经贻世业;八家文蕴绍宗风。

——此联为曾氏宗祠“追远堂”通用堂联。

省身世泽;传道家声。

——曾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曾参,孔子弟子。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下联典指宋•曾巩,主张先道后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东鲁名贤裕后,南闽鼎甲开光。

周鲁仰宗圣,唐开启龙山。

——泉州龙山曾氏宗祠联:门联、堂联。

东鲁传经府,仙溪教授家。

——莆田曾氏宗祠联。

春风沂水,上下同流,江汉秋阳,后先合撰;

地凤天麟,孙曾济美,芝山霞屿,堂构长新。

——福建漳州曾氏宗祠联。

族谱文献

记载闽台曾氏族谱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南安曾氏族谱》系曾公亮始修于宋皇佑元年(1049),庆元六年(1200)重修,明清续修,今为光绪年间增补钞本。不分卷共9册。第一册载列修谱序文、凡例、科第恩荣盛事,以及一世至十世传录等;第二册录曾氏分派入籍各地名录,及一世至十世吊图并简记;第三册、第四册刊祠堂记、开基祖像并赞文,及八世至二十四世世系图、坟图等;第五册至第八册为世系部分,其中第五册载录二十一世至三十三世,第六册为学尚公派,第七册为学元公派,第八册为道合公派,第九册为道果公派,皆自三十三世始,迄载于咸丰年间世次止,增补的系次迄于清光绪年间世次止。谱载明贤入闽始祖曾延世为闽泉州团练副使,娶王潮之妹;宋昭文馆大学士,鲁国公曾公亮等一门四辅相,曾峤、曾穆、曾会“一门封赠三公”等。入闽始祖曾延世,唐末由光州固始迁泉州番江,传下八世至宋曾俅,迁居南安碧石(今白石),肇开白石曾氏一族。还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为晋江曾氏宗族所修谱牒,共4卷,有宋嘉佑元年(1056)敕题、清代曾国藩奏牍。内载始祖周曾参,周代师以孔子。唐光启二年(886),曾延世,行三十一郎移居晋江开基,为晋邑望族。后裔曾文定于明末清初迁居于台湾。此还有福州《曾氏家乘》,始修情况无考,有宋治平二年(1065)魏国公韩琦序文,后历元、明、清多次修纂,今本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曾氏忠谋堂核修,木活字本。另有《温陵曾氏族谱》为晋江曾氏宗族所修。始修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曾鹗荐等纂修,南宋、明、清续修,今为清咸丰五年(1855)温陵刻本。《南靖南坑高港曾氏古今族谱》山崇本堂世谱。《长乐县感恩村曾氏族谱》长乐感恩村曾氏族谱,民国曾尊椿等修。

昭穆字辈

福建龙山派:圭(六十六派)壁呈云瑞,人文焕国华(75),台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一贯书绅永,千秋锡福遐,贻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福建的宗亲大都属于龙山派

福建獭江派:洪(六十六派)伯子敦,肇元国志,经际克绍,贻谋燕翼,昭其世守,联以友敬,和厚致祥,永为家庆。

晋江县内坑派:克(五十七派)钦洪孚光玉锐淑懋耀惟种泽森昭德愈鸿。

© 福建两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闽ICP备17021731号-8
推荐浏览器:IE9以上、谷歌浏览器、360极速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