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高级搜索

简介

易氏属典型南方姓氏。宋《百家姓》易氏位居339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三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二十八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9%左右。台湾排名第131位。

渊源

1、来自姜姓,以易为氏。武王伐纣时,姜尚担任统兵的军师,协助武王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于齐。后来又封他的子孙于易地,这一部分姜尚的后代于是以地名作为姓氏,为易姓。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来。

2、出自齐大夫易牙之后,以先人的名字作为姓氏。春秋时有齐王的宠臣壅巫,字牙,因采食于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于烹调技术,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时曾说易牙“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齐王不听。管仲死后,易牙与竖刁、开方共同专权,齐王病了以后,他们趁机作乱,杀掉大批官吏,并将太子赶出皇宫,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后来被其他的大臣所杀。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称易氏。是为山东易氏。

3、出自姜太公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姜太公后裔有被封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一带),且以封邑为氏,称为易姓。是为河北易姓。

4、出自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州人以地为氏,称为易姓。

5、出自少数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纳西等族均有易姓。

得姓始祖

吕尚,字子牙,后人称姜子牙,周朝初年,为姜姓部落族长。武王伐纣时,吕尚统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之战中大败商纣,为灭商建周第一功臣,被武王尊为“尚父”,封于齐国,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位列其他封国之上。吕尚后人有被封于易地,且以封邑为氏者,遂为易姓。吕尚因其德高望重,深受子孙敬仰而被视为易姓始祖。

入闽迁徙

易氏最早的发源地为今河北易县一带和山东、河南间地。秦、汉时期,易氏主要以山东、河南一带为繁衍中心。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群雄逐鹿中原,烽烟四起,易氏较频繁地从北方向南方迁徙,明朝年间,贵州、云南、广西、福建等省均有易氏人居住。福建易氏人居住闽西、闽北、闽东和闽中的市区。

据宜春易氏总谱鹤山易姓源流考:尚公八世孙洗公,祖居太原,袭父爵,仕西汉武帝,官拜大将军,领兵镇守宜春郡,珉公传六世孙淑仁(十四世)于东汉永元年间,徙居河南开封府陈留县丰溪。淑仁传六世孙、承球之子淳公(十九世)因汉末曹丕篡逆,球公遇害,母子出逃,徙居湖广长沙、浏阳县金塘,为长沙始祖。淳公十三世孙正杰(三十一世)徙居长沙孟村。正杰传五世孙铨公(三十五世)字庭章,仕唐,任宜春节度使,因天宝安禄山之乱,隐居宜春郡南,集云山紫云峰,择居九联坊,为宜春易氏发祥之地。铨公传五世孙重公(三十九世)字鼎臣,唐会昌五年(845年)钦点状元,官擢大理寺评事。生五子,第五子璠公,字大珍,任福建莆田县令,隐居福建兴化,为福建始祖,生三子,长子文斌,初徙居上高县璠村,年四十,仕南唐庄宗,初任建武冠军使,升雄州刺史,卒于官,民怀其德,留葬东山,墓左建祠祀,生子迎庆,建梵宇于祠后,曰东山寺,置田饭僧以供祠墓,山下有一村曰牛田铺,沙沃野环之,迎庆不忍弃祠墓,因家焉,更名长沙里,子孙居之,为入粤之始祖。

灵江余家桥易氏:始迁祖易朝机(1623-?年),系易均宝十世孙,易原谦九世孙,易崇德八世孙,易明宁七世孙,易二郎六世孙,易黄兴玄孙,易添进曾孙,易乔荣之孙,易应期九子。其先世祖原籍福建漳州府漳平县感化里。易应期由漳平县感化里迁居泉州府安溪县。易朝机约于明末清初由泉州府安溪县人迁来此定居。配郭氏,生子易日迈。易日迈配郑氏,生子二:易长文、易长贵。易长文配张氏,生子三:易定彩、易定麟、易定凤。易长贵配李氏,生子三:易定俸、易定礼、易定乐。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大渔大岙心、县城灵溪、金乡城内、矾山街、澄海路尾、沪山畔垟、湖前朱家站、灵江新街、龙港和平阳县鳌江、麻步桃园,温州市区,杭州市区,上海市区,安徽马鞍山,西安市区,福鼎桐山等地。易时中:(生卒年待考),字嘉会;福建晋江人。著名明朝官吏。嘉靖元年举人,任夏津县知县,有惠政,升顺天府推官。

南平柳垅易氏:始迁祖易世意(1695-1745年),字法宪,系易法居玄孙,易子美曾孙,易仕祐之孙,易文选次子。其先世祖原籍福建漳州府长泰县善化里芹果。传至第九世易子美由长泰县善化里芹果人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四十都青湾定居。易世意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由平阳县四十都青湾人迁来此定居。配余氏,生子四女一:易定蔡、易定玺、易定郎、易定宝。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霞关、南关、马站、澄海路尾、县城灵溪等地。

灵溪东垟易氏:始迁祖易祖孙,系易二郎七世孙,易法隆六世孙,易亥生玄孙,易乔仁曾孙,易子大之孙,易光成嗣子。其曾祖易乔仁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福建漳州府漳平县威化里钟垟人迁浙江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定居。易祖孙约于明末清初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配梁氏,生子二:易长祐、易长祈。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浦城城内、渔寮荷包田和福鼎桐山七星墩。

据苍南《易氏宗谱》记载,入迁苍南的易氏,都是福建漳州府易均宝(一世祖)的后裔子孙,于明末清初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迁苍南县定居。

福建易氏主要分布在泉州安溪、龙岩长汀、南平浦城城内、渔寮荷包田和宁德古田、福鼎桐山七星墩。

入垦台湾

明清时期,福建易姓开始入垦台湾,清代广东易姓也入垦台湾,台湾光复后也有各省易姓入台。台湾易姓主要分布在台北、台中、基隆,其次是屏东、高雄、南投,再次是嘉义、宜兰、台南、台东、云林、花莲等市县。

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区。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2、堂号

主要有纯孝堂、植栗堂:宋朝时,易延庆为奉礼郎,出任临淮县县令。后因父丧守墓而辞官,服满又任大理丞。后又因母丧回家葬母,他母亲生前爱吃栗子,于是他守墓时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墓前又生出两棵灵芝。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

祠堂古迹

安溪易姓祖厝,位于福建省安溪县贞洋村顶样,始建于清代,历代重修。现存位砖石混合结构闽南建筑。两进三开间。主殿牌匾“太原传芳”。

贞洋钟顕堂,供奉本族保护神。

楹联典故

宗开易地;秀毓太原。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易姓的源流和郡望。

产芝庐墓;攀桂仙才。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宋上高人易延庆,字馀庆,聪慧而博学,尤其长乎声律。初官临淮知县,乾德年间因父亲去世而在墓旁筑庐守孝,墓侧产灵芝。太宗时官大理丞,又因葬母而弃官。母亲生前喜欢吃栗子,他便在墓前种了两棵栗子树,树长大后结成连理。当时人称他为“纯孝先生”。下联典指易延庆的祖父易重,字鼎臣,唐末袁州宜春人,会昌年间参加进士考试,开始发榜时居第二,有人议论不公平,于是又进行复试,易重以状元及第。由于已离家六年,他即写了《寄宜阳兄弟》一诗寄回家,有“内庭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句。官至大理评事。后因做官到上高,便在那里定居安家。

通经处士;释褐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说宋代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时就以聪明出类拔萃,十六七岁就博通《易》、《书》、《诗》,号称“三经处士”。在乡间教书,远近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联说南宋宁乡人易祓,字彦章,号山斋,淳熙年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著有《周礼周易总义》、《山斋集》等。释褐,脱去百姓的布衣换上官服。

一时师表;三经处士。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易翼之知长寿县,与上官不合而归隐,为一时师表。下联典指宋易充,少年博通《易》、《诗》、《书》,人称“三经处士”。

昭穆字辈

1、福建安溪贞洋易姓辈份:日学元亨。

嘉声振百世,景会永泰和。

诗礼传芳远,忠廉孝友多。

恭宽信敏惠,由义同居仁。

济美贤才盛,洪钧朝旭新。

2、宁德古田县有易姓族谱记载字辈,开基祖易世公,传易思公,再传二子克、日,第四世为必、兰;第五世有、齐,第六世开、聚,第七世成、步,第八世昌、其,第九世光、兴,第十世华、明,第十一世守、振,第十二世运、安,第十三世家、继,第十四世能、祖,第十五世进、益,第十六世积、学,第十七世善、恒,第十八世永、赐,第十九世国、三,第二十世祥、纲,第二十一世心、发,第二十二世存、达,第二十三世忠、平,第二十四世和公,第二十五世孝、道,第二十六世立、俊,第二十七世志、代,第二十八世传、长,第二十九世诗、久,第三十世书、荣,第三十一世若、勤,第三十二世德、读,第三十三世朝、见,第三十四世天、圣,第三十五世子、上,第三十六世万、偏,第三十七世宝、舆,第三十八世富、儿,第三十九世千、孫,第四十世年、贤。

3、台湾善化易氏字辈:“万大成荣德啟天文伯世之宗鷥明”。

4、新加坡易氏字辈:“光望正元林熙在清”。

© 福建两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闽ICP备17021731号-8
推荐浏览器:IE9以上、谷歌浏览器、360极速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