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高级搜索

简介

康姓出自姬姓,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周武王弟康叔后裔,以祖上谥为氏。得姓始祖康叔。康姓是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在福建排名第五十八位。台湾排名第78位。

渊源

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少弟康叔谥号“康”,后人有以其谥号为氏者,是为河南康姓。周武王灭商后,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称康叔。武王死后,成王即位,由周公摄政,三监(管理商朝旧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社会不集,爆发武庚(商纣王后裔)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成王独立执政之后,再次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统治,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故又称卫康叔。康叔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声誉日益上升,到周成王亲政时被举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死后谥号是“康”,其后便有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史称康姓正宗。

2、出自汉代西域康居国王子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梁书•康绚传》所载,汉代时,西域康居国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以示臣服,汉代在西域设置都护,那位王子到达我国后就在河西落脚待诏,后康居国王子定居河西(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其后人以国为氏,是为甘肃康姓。到隋唐时,这个位居东亚的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康国。

3、出自古代突厥族有康氏。据《隋书》载:“突厥亦有康姓”。突厥为公元6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民族。西魏时建立政权,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于我国的西北一带。关于这个康居国,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离长安城一万二千里”,拥有现在新疆以及苏俄中亚之地。隋之前疆域最广,族中有康姓。

4、出自匡姓。为避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名讳,匡氏改为康氏。据《宋史》载,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姓。

5、出自少数民族中有康姓。①金时女真人纳喇氏、清时满洲赫舍里氏、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②今瑶、蒙、土、羌等族均有康姓。

得姓始祖

康叔,姬姓,名封,又称卫康叔、康叔封,周文王嫡九子,周武王的同母弟,获武王封畿内之康国,故称康叔。成王即位后,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徙封康叔于卫(今天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他就是卫国的第一代国君。他赴任时,周公旦作《康诰》、《酒诰》、《梓材》,告诫他:“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康叔在当地统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造成了周的普通方国,成了卫国和卫姓的始祖。康叔治国有方,开创了卫国大治的局面,深深受到淇人敬仰。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当地人民在淇县县城阁南街路西侧创建了康叔祠,春秋两次举行祭祀。据《元和姓纂》和《姓苑》等书记载,汉族的康姓,出现于距今大约3000多年以前,他们的始祖康叔。康叔后人以其功绩、声誉为荣,取其谥号为氏,称康姓,康叔自然成为康姓得姓始祖。

入闽迁徙

康姓最早发源于卫国,卫国所辖范围: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部一带。康姓早期播迁缘于卫都的迁移,范围止于河南北部。

秦时,康姓主要徙陕西、山东二地,故早期康姓在此二地繁衍旺盛,遂有京兆、东平两大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康姓为避战乱,徙蓝田(今陕西省蓝田西灞河西岸),后渐向东南迁移。史载,南朝宋时,设华山郡蓝田县,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后秦河南尹,后举族众三千余人迁湖北省襄阳之岘南)族人,并任命穆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孙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唐代,有宁夏灵武人康植之孙康日知被封会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会稽郡公,后世子孙繁衍昌盛,发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绍兴则为南方各地康姓迁徙之主源。宋代,因避帝讳而改姓的匡姓,成为康姓新的支脉。另有洛阳康再遇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显达当朝。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间,改朝换代频繁,北方多动荡,故有康姓徙迁南方安居乐业。明代,康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徙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从清代开始,闽、粤康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今日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居多,这五省的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1、东晋时,元帝南渡,由林氏先祖林禄将军护驾,林禄率北方数十万军队入闽,其中有康姓者随军。晋代“永嘉之乱”,迁入福建的仅在泉州一带。

2、康子元,是唐开元年间入住福建泉州建阳县的官吏,是福建康姓族人公认的康姓入闽始祖之一。根据族谱记载,入闽始祖子元公,字毓琪,号紫元,凳唐玄宗开元四年丙辰进士,历官正太卿上柱国。时观天下将乱,疏请致仕,准旨入闽观风。唐朝开元年闽,同夫人孔氏、子仲璟来自山東东昌,先居建宁府,后住兴化城之仁德里崇福乡。子仲璟是山东澄洲刺史。所以仲璟有一子叫康澄,康澄任后唐大理寺少卿,因石敬瑭之乱,与子康杨同避难到莆田,成为莆田开基祖。六世澄、九世杨俱为乡贤。康杨传士禄,生子有三,唯三子天德公迁徙泉郡。子传真福,真福生昆保,入闽二十三世至安溪县湖上乡。康澄后人子孙众多,分居福建、广东、湖南和海内外。分支包括惠安、永春、同安、漳州,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莆田是福建康姓族人集中地之一。自康澄一世(931年)计算,距今有1000余年,50多代后人。现存尚书祠堂、侍郎祠堂、光禄祠堂、孝廉祠堂以及太史坊、文华应制坊等。另外,莆田档案馆保存着莆田康氏族谱和莆田塔山康氏族谱。

3、永春玉斗凤山是福建最具特色的康姓族人主要聚集地之一,凤山康姓系永春大族。永春《桃源凤山康氏族谱》记载:今永春玉斗镇桃源凤山康氏,其先祖于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人闽,先定居兴化,后迁安溪感德里。明中期康孟聪迁居永春,为入永始祖。在这里形成播迁康姓人口众多的一支,其始祖为福建始迁祖康子元的后人。康孟聪与王夫人于明宣德年(1426-1435年)间因避难,兄弟分散,由安溪感化里相随入永春,先居锦斗芦丘,后移凤山美安,子三:福成于明成化八年办理入户陈贵,福瑞移居院内,福清移居江西。凤山康姓入永春至今历570余年。后人分布到永春的凤溪、竹溪、玉斗、炉地、伯卿、梅田洋、坑仔口、下洋、曲斗等地;移居到福建省福清、三明、永安、尤溪、福州、厦门、泉州、南安。

4、《客家风情》载:康氏于唐末南迁,宋初入闽,留居汀州府宁化、长汀等地。康邦,字均保,原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明德乡,明成化年间(1465—1487)迁居汀州府长汀县城关水东登俊坊定居。裔孙分迁长汀、宁化、明溪及粤东。

5、厦门同安区康姓族人。同安康姓目前主要分布在新店镇洪前村新民镇禾山村(即豪山)。传说因为康姓族人与5座山有关。同安族人“本出光州固始”,南宋家住龙海的康厝林社的康氏5兄弟为逃兵患,择山隐居,有待日后寻亲。今天永春的坑仔口、玉斗的凤山、同安洪前的箱山、龙海紫泥镇的安山、新民镇的豪山的康姓族人均系“五山”后裔。

6、唐末第二次大南迁,唐武王在河南光州固始举兵,经安徽、江西入闽,其军中也有康姓者。

7、五代南唐时,泉州康姓家族著名人物康仁杰,已以道德文章,名扬四海。河南固始农民义军南下到漳州,后来建立闽国,其中就有康姓。所以,漳州康姓族人始祖是随军队南迁而来。

8、汀东《康氏族谱》:原姓匡,赵宋避讳改康姓。有康化章者,原居江西吉安泰和明德乡四十二都。其子湖廷,登进士第,于明成化七年任汀州知府,定居长汀。湖廷生子商。商生三子:常、亮、端,分别当任长汀、宁化、明溪三县知县。裔孙振能之子富友,从馆前迁居宁化会同里曹坊三黄村。康氏裔孙分衍闽、赣、粤各省地。

福建康姓族人众多,有多支入闽,主要分布在同安、漳州、龙海、诏安、漳浦、惠安、华安、南平、南安、厦门、福清、闽侯、福州、福鼎、福安、霞浦、罗源、闽清、三明、永安、龙溪、莆田、仙安、泉州等市县。

入垦台湾

迁入台湾起于明清时期,清代最多。现嘉庆年间,同安康熊、康碧桃入垦今彰化浦盐;康敬伯入垦今台北新庄;晋江康钟灶入垦今嘉义朴子;龙溪康四海入垦今台北金山,后又迁宜兰礁溪。漳浦的康浪入垦今宜兰头城。道光年间,同安康仪生入垦今台北淡水;惠安康永入垦今苗栗竹南;漳浦康舜忠入垦今彰化。咸丰、同治年间,康沙入垦今彰化浦盐,康寿入垦今彰化大城;康文城入垦今新竹;康丁入垦今台北内湖;康清芳入垦今台北淡水;安溪康文举入垦今台北淡水;漳浦康太阳、康荣辉康眼等入垦今头城。长汀康氏15世子澄,16世康誴、迪农,17世绍周、绍箕、绍棠、令贻、顺贻、康泉、世其,18世康选、康遴、康迪,19世承德等播迁台湾。台湾康姓多居住在台湾的台北市、台北县、台南县、彰化县,人口比较集中的有台南市新化、台北县板桥、彰化大城、宜蓝头城、台北市松山区等地区。

郡望堂号

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名。汉武帝时改右内史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置京兆尹,为“三辅”之首。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北)。“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

东平郡:汉时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南朝宋时改为郡,治无盐(今山东平东)。隋唐曾以郓州为东平郡,治须昌,在今东平西北。宋宣和时以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即今东平。明清为州,民国改县。

会稽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包有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汉顺帝时移治山阴(今浙省江绍兴)。西汉更包有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绍兴),有浙闽之地(今杭嘉湖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等郡后,辖境缩小。隋为越州。又隋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民国合二县为绍兴县。

华山郡: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县。西魏置华州,辖境历代屡有变迁,治所在今陕西华县(曾名华山、郑县)。

会稽堂:唐朝时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官大将军。后来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其堂号。

此外,康姓主要堂号还有:“京兆堂”、“华山堂”等。

祠堂古迹

龙海市康姓大宗祠,堂号“追远堂”,位于紫泥安山村岸尾角,建于明末清初,坐北向南,二进三开间,1986年重建。

新岭康姓家庙,位于龙海市角美镇社头村新岭社,堂号“霞下堂”,建于清乾隆年间,堂联:“郡居守口,独坐防心”。

九湖康长史祠,位于龙海市九湖镇田中央村,又名康仙祠、岱仙岩,始建于唐,乾符年间漳州刺史黄碣扩其祠,至明清多次重修,总面积700多平方米。

前岭龙虎宫,位于华安县高车乡前岭村,面积30多平方米,坐东南向西北。

永春的康氏大宗祠,位于永春县玉斗乡玉斗村,现存祠堂修建于民国13年(1924年)。

永春凤山康氏各支都有祠堂,如院内二房祠堂、院内五房祠堂、坪上祖祠。大宗凤馆、小宗凤馆可惜被毁。康氏族人为赴永春县城办事及县学考试之便,在县城建有大宗凤馆、小宗凤馆。大宗凤馆在西门,即县堂与老城隍庙之后,现拆建为县粮食局;小宗凤馆在东门文庙后。

浦南康氏宗祠,浦南是多姓共居之地,箱山康姓居其中。1995年重建宗祠。

豪山康氏家庙,位于同安,始建于元代末,历经明清,代代有修缮现存为明代建筑。

箱山康氏家庙,座落于今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洪前社区大中社后,是洪前箱山康氏家族大宗祠。家庙始建年代失纪,今家庙基制,仍沿自清康熙间旧制。占地面积:272.54㎡。

楹联典故

名族相承京兆郡;高楣共仰华山堂

京兆世泽;诰命家声。

——康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康叔,周武王同母幼弟,封于康,因得名;《尚书•康诰》载周公旦命其“明德慎罚”。

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

——康有为撰康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近代改良派首领康有为自题联。

驰誉明经,少小荣登科第;有声乐府,文词待诏金门。

——康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进士康希诜的事典。下联典指典出康姓历史名人康伯可。

族谱文献

记载闽台康氏族谱较有代表性的有《塔山康氏家谱》莆田康氏族谱,始修年代与始修者无考,今本为民国年间钞本共3册。第一册辑世序、神位、祭文等项纪事;第二册记祝辞;第三册录历代祖墓。内载入莆始祖康澄,唐代自广东迁闽莆田,传至宋康鼎成,衍支分脉,是谱奉为支祖。记事简要,于世次下标记神位,实为宗祠纪序谱本,或称祠录。第一册世系神位名下附注官品补服,为仕宦人家。第三册列书“谨录国清历代祖墓”,其坐址、四至、祭规等记述较详,是民国年间记载的较真实较完整地清代以来民俗祭祖素材。还有《莆阳康氏家谱》明代康廷盘修,康天球续修,清嘉庆十年(1805)康仁声编修,不分卷。载入闽始祖唐康澄,字莹之,唐时由四川因石敬塘之乱逃难入闽开基祖,迁莆田霞江,谱载至二十七世。永春《凤山康氏族谱》,1992年八修族谱。谱载其始祖为光州固始康毓琪,讳子元,唐开元四年(716)进士,历官宗正太卿上柱国加右丞相,入闽观风,同夫人孔氏暨子仲王景居建宁府,后往兴化城仁德里崇福乡。继传至康士禄、禄生子三,其三子天德迁泉郡,子孙播番入永春、福清,江西铅山。

© 福建两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闽ICP备17021731号-8
推荐浏览器:IE9以上、谷歌浏览器、360极速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