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高级搜索

简介

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国姓氏中排行第5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台湾排名第127位。

渊源

1、出自姜姓,以邑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后裔。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齐国开国君主是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子孙以邑为氏,就是崔氏。是为山东崔姓。

2、据《新唐书》所载,唐时新罗国有崔姓。

3、出自少数民族崔姓。① 清代高丽人、满洲人姓氏中有崔姓;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

崔季子,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

入闽迁徙

广东龙川县义都镇新潭村《崔氏族谱》载:以季子为始祖。封清河者一望而三房;封博陵者一望而四房。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由于天灾和战乱,曾经有过数次大迁徙,崔氏一族,在战乱中,一路向东北迁移至东北三省和高丽(朝鲜);一路向南迁至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浙、福建、江西等省地。

崔姓入闽始祖崔承章,曾安居汀州府宁化县清化图。崔承章生二子:祖、富。祖生三子:德仁、德义、德志。富生四子:德举、德進、德儒、德胜。德仁生二子:旺玉、旺兆。德义生二子:旺元、旺能。德志生二子:旺业、旺全。德举生子旺训。德进生子旺选。德儒生子旺金。旺玉生孔章。旺元生三子:万章、百章、成章。旺业生子焕章。旺全生子傅章。旺训生子经章。旺选生子一章。旺金生子中章。成章即为广东新潭村崔氏一世祖。明时,先祖成章听闻广东征剿大平,与夫人郭氏,携三个儿子(长绅孙、次缙孙、三继孙)自宁化前往循州(今广东龙川县),始居于板塘中心村。天顺三年(1458年)成章病故,长子绅孙扶母郭氏前往广州沙河安居。次子缙孙往龙川通衢安居。三子继孙与夫人徐氏在龙川义都潭头村定居。继孙生子俊公。俊生三子:荣、祯、宁。至今已繁衍二十余代,裔孙衍播龙川县佗城、附城等乡镇及广州、韶关、顺德、惠州博罗、河源、江西。留守在福建的子孙播迁在闽西、闽北、闽南等地。南平市崔姓人口较多,浦城县相对集中,有1700多人。

清代,崔述(1740-1816),字承武,号东壁,河北大名(今属河北省)人,历史学家,考据学者。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任职期间,兴利除弊,为人称道。30岁后,因见群经的传记、注疏多与原经文有出入,由怀疑而进行考据,辨别真伪。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对战国以下的书,都以为不可全信,因而专攻古史。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颇有影响。所著书以《考信录》为主,包括《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等,近人汇印为《崔东壁遗书》。

漳州市东山县崔姓现有131人。主要散居在:铜陵镇的公园、顶街、下田、演武、苏峰、文峰、铜亭、桂花、大沃街,西埔镇的白石社区。平和县崔姓散居在小溪镇九一七社区,河南迁入。

入垦台湾

清末,闽粤崔姓有入居台湾,台湾光复后各省都有迁徙入台,1949-1950年东山铜陵还有崔姓迁台。台湾高山族同胞也有崔姓。基隆最多,其次是台北,再次是台中、高雄。同时崔姓也播迁东南亚国家。

郡望堂号

清河郡:汉高祖所设置,相当于今天河北省清和及枣强、南宫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东汉时改为国。

博陵郡:三国魏正始三年设置,西晋时置为国,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安平,饶阳、安国等地。

汞阳郡:由三国时的河南郡分置,西晋时也被设置为国。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至朱仙镇、西至汞阳南至密县,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地。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传说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外,崔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清河堂”、“德星堂”、“敦叙堂”、“默阴堂”等。

族谱文献

福建浦城崔氏合修族谱十一卷,(清)崔维城、崔映魁主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 福建两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闽ICP备17021731号-8
推荐浏览器:IE9以上、谷歌浏览器、360极速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