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高级搜索

简介

孙姓源于姬姓,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在中国大陆姓氏排行第十二位,在福建和台湾都排名第50位。

渊源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卫武公卫之子惠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篆》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封康叔於卫(今天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康叔在当地统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封国,成了卫国的始祖。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以纪念其祖父惠孙,姓孙。因此武仲又称孙仲,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2、源于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的后裔。孙叔敖,字孙叔,他这一支的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孙叔氏,后来去掉叔字改为孙姓。

3、出自陈氏,是帝舜的后代。帝舜曾居妫,于是就姓妫,成为上古八大姓之一。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先贤遗族,找到了舜的后代裔孙妫满,封为陈地,根据胙土命氏的规定,称陈氏,遂名陈满。陈满的十世孙陈厉公陈佗之子陈完,陈国内乱时,奔齐国,改陈姓为田姓,谥敬仲,世称敬仲完。敬仲四世孙名无字。生子名书,在齐国为卿仕,因为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食邑於乐安。后齐国内乱,孙书的子孙奔往吴国,“孙武为吴将,其后也。”

4、出自复姓夏侯。据《汉书》载:“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又有孙氏。”孙姓又出荀姓,是战国时著名学者荀子后裔。荀子名荀况,时人尊为荀卿,后世子孙遂为荀氏。西汉宣帝名刘询,以同音之故讳荀字,诏令天下荀姓改为孙姓。后来,部分孙姓未恢复祖姓,遂成孙姓一支。

5、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是楚国的贤臣,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后又形成了孙姓的另一大宗。

6、出自田姓。陈历公的儿子陈完,避难到齐国,改称田姓,田完的五世孙田恒无宇的小儿子田书,为齐国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赐姓孙姓。其后有孙武子,为吴将。

7、出自子姓,是商汤王后裔比干之后。比干受殷纣王所害后,其子孙避难隐姓,以本为王族之子孙之故,遂改为孙姓。

8、出自他族改姓。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一支鲜卑族复姓拔拔氏改单姓孙姓,是为河南洛阳孙姓。

得姓始祖

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入闽迁徙

秦汉以前,姬姓孙姓在秦汉以前的几百年间主要是繁衍播迁于河南省境,其后则主要繁衍于今东南沿海地区。因兵家之圣的孙武,故后来孙姓人家便以“乐安”为堂号,后因齐国内乱,孙姓子孙便首次南迁于江苏、浙江一带。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郡望吴郡。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很多孙姓族人再次南迁江左,至孙盛时定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莞孙谦侨居历阳(今安徽和县)。

1、孙武二十二世孙,系三国时孙权,其儿子孙亮,因皇族内讧,被废入闽,后世尊孙亮为孙姓入闽始迁祖。

2、唐高宗时期,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时,带入大批河南固始籍孙姓军士,河南的孙姓族人随同着到了那里安家落户,如队正孙梁文等人。

3、唐僖宗时又有河南孙姓族人随同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大批河南固始籍孙姓将士随军入闽,定居福建。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孙敏,官任御史中丞,字永享,自河南光州固始迁入居福建连江县。福建泉州有一些孙姓家谱称,其先祖乃随王审知入闽的河南固始籍民。如惠安《玉堂孙氏族谱》称,其先祖于唐末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肇基于福清,再迁泉州东桥,而后衍派晋江、同安等地。《晋江洑田天孙氏族谱》记载,其先祖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唐僖宗时由河南徙闽,肇迹温陵(今泉州市),成为望族。

4、据资料记载,有一支孙姓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这支孙姓出任中书舍人、两浙节度使。他有个儿子名叫孙俐,文韬武略,很有才能。当时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孙俐被朝廷选为佰将,带兵征战在闽、越、江右一带,立了军功,被封为东平侯,他和家人定居在了虔州虔化县(今天江西宁都)。他的后代又迁向了福建、广东。清康熙中,这一支孙姓族人迁至广东香山县翠亨村。后来出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5、唐咸通年间(860-873),孙煌,官御史中丞,后为汀州刺史,遂籍居长汀。至其曾孙太郎,于后唐同光二年(924),自汀州花园角迁居宁化龙上下里之青坪。后传七世孙四郎迁居汀州河田;念五郎徙居江西宁都,传八世,兄弟五人迁居瑞金。至少九郎之子雷郎,于宋元祐己已(1089)开基宁化孙坑。另一支为孙权十七世孙俐,于唐乾符年间(874),平乱有功,封东平侯,籍居江西虔州(今江西省宁都县)。传五世裔孙十郎(有谱名宣教)迁居宁化石壁(一说长汀县河田)。至明永乐初年,裔孙友松再迁广东紫金县忠坝,至12世建昌于清康熙年间自紫金迁广东增城,又过了两代,再迁香山县(今中山县)涌口门村,传至孙殿朝自涌口门村迁至翠亨村定居。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出生在翠亨村,他是从河田迁广东的孙友松第18代裔孙。至七世建邦,迁浙江余姚。传至十四世伯传,于明永乐间携四子迁广东兴宁。元末,有五十二世契全公,派名世全,为避荒乱,自宁化石壁沿途迁徙,于明洪武八年(1375)移居兴宁东厢留田堡官亭,为兴宁孙姓开基祖。

《上杭才溪孙氏族谱》载,宋末元初,原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东昌都的孙伯一郎,从东昌都迁徙到上杭县平安里回龙(今官庄乡回龙村)为入杭始祖,裔孙迁本县才溪、白砂等地。

6、河南光州固始孙姓迁闽还有许多支家族,《北都孙氏宗谱》载,其先祖孙月,为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代中期避朱泚之乱,徙家福州长溪(今福安霞浦一带)。《鹤山集》“孙和卿墓志”亦载,墓主世居光州固始,唐末迁福州长溪县等处。

7、《南塘孙氏族谱》记载,其先祖孙顺仁,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后周时由河南辗转入闽,卜居泉州府安溪县长泰里狮渊乡,后裔分迁周围地区与海外。

8、《柳塘记》记载,其先祖孙朱,实际河南光州固始县,唐五代战乱之时由河南徙闽之福清,再转徙泉州之东门。

9、《晋江青阳孙氏族谱》记载,后晋兵部尚书孙严率家族避乱迁闽,徙居侯官建安郡(今福建晋安市),有三子:张子孙璠,迁同安(今厦门同安);此子孙玞,迁晋江青阳(今晋江市青阳镇);三子孙王比,迁嘉禾(今厦门五通),后裔分布福建各地。

10、据史书记载,唐朝末年,孙姓族人从河南光州(今天河南潢川)迁入泉州。《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载,“本省孙姓,未修谱牌。相传,其先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末五季之乱,南迁入闽,居泉州东门,后迁银邑(同安)之嘉禾(今厦门)。

11、孙平谕,五代时官任开封推官,两浙运使,入闽卜居清源(泉州)。五代时迁闽的孙姓族人在宋代进一步扩展其迁徙地。如《柳塘记》记载,其族迁闽后,宋时由泉州迁同安(今夏们同安县)嘉禾里小演村,后又移宅柳塘(今厦门市平山西仓社)。后裔分布厦门、集美、同安、惠安、泉州、安溪、漳州及浙江、台湾等地。《禾山孙氏族谱》是该族的支脉,宋末由柳塘迁往集美。《晋江洑田孙氏族谱》记载,其族迁闽后,七世裔孙希元,在宋元之际,由温陵迁洑田塘市(今晋江市辖地)。后裔分布晋江、惠安、同安、广东、台湾等地。惠安《玉塘孙氏族谱》乃同族支脉,或由温陵迁晋江青阳,再迁惠安埔塘村,或由晋江塘市迁惠安玉塘村,诸村都属惠安张坂镇,汇成泱泱大族。还有上述德化县浔中镇隆泰村的乐陶孙姓一族,孙中山先祖由赣迁闽之族等。

入垦台湾

在三国时期孙吴黄龙二年(230)孙权曾命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浮海远航至夷洲(今台湾岛),这是大陆人民首次大规模到达台湾。台湾的孙姓都是从福建泉州迁徙而来的,现多分布在台湾的台北市松山区、台北市大安区、高雄市苓雅区及屏东县、新竹市等地区。明末清初,孙姓移居台湾主要也在此一时期。据《台湾省通志》说,早期移居台湾的孙姓有20多起,如乾隆年间同安人孙和定居淡水;孙德成移居永和溪洲;孙开移居永和秀朗;孙润移居新庄后迁北投;孙善抄移居今台北市东圆街;孙富挑移居新庄;孙贤生移居云林新港;孙思森、思仕兄弟移居嘉义溪口;孙海移居台南盐水;孙游寿移居今台南市;孙经移居苗栗苑里。龙溪人孙瑞敏移居彰化,后迁台中大肚;孙水移居台南麻豆;孙定宗移居台南市。安溪人孙玉尊移居新竹市。道光年间镇平县人孙永科移居苗栗三义;安溪人孙神福移居台中梧栖。台湾的孙姓多散居在台湾各地,较多的是台北、基隆、高雄、台南;其次是嘉义、彰化、花莲、云林等;其他市县也有分布。台湾的孙姓,大多来自福建泉州。

明清时期,孙氏家族开始播迁海外,现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晋江东石塔头孙村为海滨望族。支派传衍福建南安官桥、漳州、福州、古田、广东海丰、陆丰、中山、蕃禺、琼州、南海,以及台湾屏东、新竹、高雄等地,加上侨居南洋菲律宾、新加坡、缅甸等国家的族胞,人口已达数万。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姓为富春孙姓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十一世孙福。

陈留郡:秦置,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姓为兵圣孙武之族所在。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姓为乐安孙姓之分支,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汲 郡:晋置汲郡,治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隋唐汲郡即卫州。此支孙姓为孙姓世居之地,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东莞郡:汉有东莞县,治今山东沂水。

吴 郡:公元129年,东汉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

富春郡:今浙江省富阳。秦置县名富春,晋太元中改富阳。

2、堂号

平治堂:因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赐号。

乐安堂:因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映雪堂:晋朝时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成大名,赐此堂号。

此外,孙姓的堂号还有:富春堂、敦叙堂、积善堂、鹤衍堂、嘉会堂、东莞堂、燕翼堂、万石堂、垂裕堂、孝友堂、兵法堂、太原堂、致远堂等等。

祠堂古迹

连城集善堂,又名渔溪公屋,位于连城余庙前镇集芷溪村竹坑桥头,始建于康熙末年(1772),供奉开基祖第17代孙渔溪以及列祖列宗。建筑面积达5356平方米。

玉塘孙氏家庙,位于惠安县张坂镇埔塘村(古称玉塘里)洋宅,是惠安、永春、仙游、金门四县孙氏的祖祠。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家庙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乐安孙氏家庙,位于永春县五里街镇华岩村崇贤路畔,门对大鹏山,背傍桃溪。肇建于明天启(1621-1627)年间,历代有修缮。建筑面积分别为450和235平方米。

塔江孙氏宗祠,位于晋江市东石镇塔头孙村。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塔头族人孙振宗中三甲进士,出任江西佥事,荣归故里,始建塔江孙氏宗祠。历代重修重修。祠堂坐乙向辛兼辰戊,面积236平方。

周宁县枣岭孙氏宗祠,位于宁德市周宁县枣岭村。旧称“林洋境”,属宁德县十八都,境内佛事之题字多可见以“宁德县十八道林洋境”为地名。有孙氏宗祠二座。

楹联典故

兵法卓绝传后世;药方回春救苍生

——上联赞兵圣孙武,下联颂药王孙思邈,是孙氏宗祠通用楹联。

东海表大儒,诗礼名家,旧望曾推唐谱牒;

南朝崇硕辅,弟昆报国,新封犹溯宋衣冠。

——此联为惠安玉塘孙氏家庙原联,永春乐安孙氏家庙亦用。

派衍玉塘,祖德宗功,勿负书楼绵世泽;支分桃水,孙谋子燕,尚摩雪案振家声。

忠臣遗祀肃馨室;孝子流辉隆庙宇。

——指奉旨旌表孙人凤而建孝子坊。

科第庆蝉联,龙虎榜中儿继父;功名欣鹊起,贤良书上弟并昆。

——指孙士澜父子皆是武进士,孙芳时兄弟同榜文举人。

侯伯子男永世显,易书诗礼传家长;文谟武烈成嘉会,尊祖敬宗启泰元。

——永春乐安孙氏家庙楹联。此联亦为孙氏自十九世起的昭穆辈序,并作为祠联刻在祀厅大柱。现在惠安、永春及台湾的孙氏族人都同此昭穆。

族谱文献

闽台孙氏族谱现存百余部。有宁化淮土《孙氏族谱》,始修年代无考。内容有历代序文、目录、凡例、家训及修谱登名,祠产、但缺祠堂、邱墓、祠祀象贤等。先祖肇基于东吴,唐咸通年间(860-874)孙煌为御史中丞,迁汀州刺史,籍于汀州。其曾孙孙太郎。后唐同光二年(924),孙太郎从汀州花角迁居宁阳(宁化)龙上下里青坪。再传至少九郎之子雷郎。北宋元佑四年(1089),孙九郎之子孙雷开基宁化淮土孙坑。有台湾《孙氏族谱》孙海等主持编撰。孙科校审撰序。1971-1972年搜集整理校核,1974年付梓刊印。谱载有祖庙、祖墓、碑记、历史名人雕像、画像如黄帝、炎帝、舜帝、孙武、孙膑、孙权、孙中山、孙真人、吴真人、许真人等;还载名胜古迹、发源地风貌、民俗风情、源流图、世系图等。内载清乾隆、光绪年间,孙氏由大陆徙台分布、迁徙路线图,台湾各县市孙氏分布情况,世系分布图。历代先贤列传、名人传录,如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孙科的女儿孙穗芳、以及孙连仲、孙海等人事迹简介;有孙氏名人题字题词,以孙氏人物命名的地名等。还有尤溪米罗石《孙氏族谱》,连江拱头《孙氏族谱》、泉州《禾山孙氏族谱》清孙鼎臣、孙应元纂修,清乾隆三十年(1765)钞本。

© 福建两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闽ICP备17021731号-8
推荐浏览器:IE9以上、谷歌浏览器、360极速浏览器